逮捕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防止其自杀、逃跑、串供、毁灭罪证或继续犯罪,以保障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逮捕的三个条件分别为刑罚条件、社会危险条件和证据条件。
刑罚条件和社会危险条件与原刑诉法相比,并未实质性变动。刑罚条件中的“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以及社会危险条件中的“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均带有或然性。
逮捕的证据条件由原来的“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修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适当放宽了逮捕条件。这一变化是为了适应取消收容审查后惩罚犯罪的需要。
逮捕在整个刑事诉讼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但并非必经程序。因此,逮捕证据的条件应当高于立案条件和刑拘条件,接近但略低于起诉条件和审判条件。逮捕只是刑事诉讼的阶段性评判,受到阶段性限制,因此不能将捕后未被起诉判刑的全部视为错捕。
根据修改后的刑诉法对逮捕条件的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通过证据内在的关联性证实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这一表述与原法中的“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逮捕的证据条件。修改后的刑诉法在逮捕条件上进行了适度放宽,但必须限制在“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范围内。
具体而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要求:一是要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即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的各种痕迹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二是要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系犯罪嫌疑人所为。这里的证据是经过查证属实,能够互相说明,可用于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材料则是零散的、独立存在的事实,不直接起证明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注意证据材料的查证属实,以排除可能出现的矛盾。
探监证明格式相关内容。文中介绍了户籍居民到某监狱探望收押人员的证明格式,同时提及了相关刑事知识,包括探监的条件、证件要求以及时间规定。证明中需说明探望人员与收押人员的亲属关系,并承诺遵纪守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规定,只有罪犯的亲属和监护人能
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逮捕的程序。公安机关在拘留后三日内制作《提请批准逮捕书》,将案卷材料和证据移送检察院审查逮捕申请。检察院按照规定的逮捕条件进行审查,并在七天内作出决定。公安机关对检察院的不批捕决定可要求复议或复核。检察院若发现公安侦查活动违法,应
批准逮捕在不同情境和视角下有不同的意义,既不能简单地视为好事还是坏事。对于被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但从法律角度和长远来看是必要的法律程序。检察院批准逮捕后,若满足特定条件,仍然可以取保候审。被批准逮捕后是否能取保候
法院在什么情况下会决定逮捕犯罪嫌疑人。在司法实践中,当犯罪嫌疑人存在社会危险性,如逃跑、再次犯罪或干扰司法调查等行为时,法院会作出逮捕决定。而检察院不批准逮捕时,法院通常不会直接逮捕,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证据进行审查判断。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意味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