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有时限的羁押措施,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逮捕权可以分为提请批准逮捕权、批准逮捕权、决定逮捕权和执行逮捕权四项权利。提请逮捕权由公安机关等侦查机关行使,批准逮捕权由人民检察院行使,决定逮捕权可由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别行使,执行逮捕权由公安机关统一行使。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1条,逮捕必需符合下列三个实质条件: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适用逮捕的事实基础。满足这一条件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情形: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是指适用逮捕机关根据获得的证据所判定的事实,认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行为可能会被依法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
有逮捕必要是指在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前提下,采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时,才有必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逮捕。
社会危险性主要是指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危险和继续危害社会的危险。如果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则不应适用逮捕。
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将提请批准逮捕书、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
人民检察院在接到公安机关的报捕材料后,由审查逮捕部门指定办案人员进行审查。办案人员应当查阅案卷材料,制作阅卷笔录,并提出批准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批准或者决定。
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并制作批准逮捕决定书。对于不符合逮捕条件的,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并制作不批准逮捕决定书,说明不批准逮捕的理由。
人民检察院办理审查逮捕案件时,发现应当逮捕而公安机关未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建议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公安机关认为建议正确的,应当立即提请批准逮捕;认为建议不正确的,应当将不提请批准逮捕的理由通知人民检察院。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被人民法院执行的房产是否可申请保全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被执行房屋无法申请保全,只能在法律文书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前申请保全。诉前保全需满足给付内容、情况紧急等条件,且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同时,保全费用需按规定交纳,申请人需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提起
个人信息保密协议的细节内容。协议涉及甲方和乙方的信息保密义务,包括保密信息的范围、乙方的义务、违约责任、保密期限以及其他事项。乙方需对甲方的个人信息承担保密责任,遵循合法、合理原则,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信息安全。若乙方违反规定,需承担
普通程序轻伤案件的办理时间及其相关程序和法律知识。涉及立案程序的接受和审查,警察办案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逮捕审查、侦查羁押期限和侦查终结等环节,以及自诉制度等其他相关法律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办理时间没有固定规定,需根据案件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