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是国家司法机关采取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逮捕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在我国,只有检察院和法院有权批准逮捕。对于任何公民的逮捕,除法院决定逮捕外,必须经检察院批准。
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任务由公安机关执行,执行逮捕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在执行逮捕时,必须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证,并要求被逮捕人在逮捕证上签名或按手印。
对于被拘留的人,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四日。对于重大嫌疑分子,如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者,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检察院应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果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被逮捕人。
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后,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应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如果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情况,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立即释放。对于立即释放的情况,应当发给释放证明。除非侦查受到影响或无法通知的情况,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如果无法通知,应在案卷中注明原因。
在异地执行逮捕时,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被逮捕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得到其配合,以确保逮捕任务的顺利完成。
羁押的定义及解除方式。羁押是强制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状态,对被拘留或逮捕的人犯实施。解除羁押需经过人民检察院审查,若不需要继续羁押,则建议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此外,相关规定还明确了不同情形下羁押的解除方式和操作程序,如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解除等。犯罪
人身自由罚和行为能力罚的相关内容。人身自由罚是一种通过限制当事人人身自由来进行惩罚的行政处罚措施,适用于公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权利。目前,我国有8个法律和7个行政法规规定了人身自由罚。在适用时,需区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并注意已被逮捕或司法拘留的犯罪嫌
普通程序轻伤案件的办理时间及其相关程序和法律知识。涉及立案程序的接受和审查,警察办案的构成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逮捕审查、侦查羁押期限和侦查终结等环节,以及自诉制度等其他相关法律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办理时间没有固定规定,需根据案件实际情
证据不足不批捕的案子的处理方式。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将不予批捕并通知公安机关。同时,文章还详述了逮捕的法律规定及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的逮捕条件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