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羁押诉讼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处于羁押状态时,公安司法机关进行的诉讼活动。羁押是一种依附于逮捕、拘留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
1. 侦查中的羁押期限
侦查中的羁押期限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被逮捕后到侦查终结的期限。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六机关《规定》,侦查中的羁押期限可分为一般羁押期限、特殊羁押期限和重新计算的羁押期限三种。
2. 一般羁押期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前已被拘留,拘留期限不计入侦查羁押期限。一般情况下,侦查机关应在法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完成案件侦查。
3. 特殊羁押期限
特殊羁押期限是指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和程序。主要情况包括:
(1) 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
(2) 特别重大复杂案件因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最高人民检察院可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推延期审理。
(3) 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后仍不能侦查终结的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的情况包括: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4) 对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依照法定条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
根据六机关《规定》的规定,公安机关在羁押期限届满前7日内提请延长羁押期限,并书面呈报案件主要情况和延长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人民检察院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作出决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符合法定条件需要延长犯罪嫌疑人侦查羁押期限的,将依法作出决定。
我国法律规定下,任何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都享有自行辩护和聘请律师为其辩护的权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自行聘请律师,若被羁押,其近亲属等也可代为聘请律师。此外,律师在辩护中享有独立辩护权、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等权利,同时也有提出意见、参加法庭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刑法第45条规定的刑期范围,包括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以下。还介绍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特殊情况,数罪并罚时的刑期限制以及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再犯罪的刑期计算。刑期的计算从判决执行之日起开始,若之前先行羁押,羁押时间可折抵刑期。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出在变更强制措施时存在的解除程序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问题。文章强调,对于取保候审和其他强制措施的变更,不应有特殊规定导致解除程序的差异。文章认为,当前的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定条件和理论基础,应统一规定强制措施的变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