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商发生财务危机,款项支付后,货物不能回来
目前钢铁企业的供应商有很大一部分是中间贸易商。作为中间商,资金实力相对较弱,资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如果有一天某一环节出现脱节,很容易发生资金链的中断。而目前钢铁企业为了最大限度控制上游资源,对中间供应商也采取预付款的形式,因此如果中间供应商出现资金中断的现象,则会马上波及钢铁企业预付账款的安全。
二.和供应商发生质量纠纷,导致不能正常结算,形成预付款损失或呆账
例如某企业在一原料供应商发货但尚未验收入库时,认为主要风险已经消除,即向对方支付了全部货款。但在货物验收时,发现质量严重不合格。根据合同条款,只需支付运输费用,不要支付货款。而对方已收到了货款,经过一时间的纠纷,最后对方采取金蝉脱壳,注销了公司,导致预付账款形成呆账。
三.供应商发生生产经营危机,导致破产,预付不能收回
由于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煤炭资源价格的大幅度持续高涨,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大批小矿小窑的复苏,而小矿小窑在安全生产、工农矛盾等方面面临的风险也不可预测。当钢铁企业预付货款给这些企业时,预付账款的风险难以进行有效控制。
四.缺乏风险意识盲目竞争,降低信用标准支付预付款
随着近几年来钢铁企业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也不断水涨船高,企业为了在资源供应上占得先机或通过锁定价格降低采购成本,往往降低信用条件,以预付账款的手段签订合同。降低信用条件可能会取得竞争的优势,得到原燃材料商品的优先保证,但也带来了预付账款的风险。因此,放宽信用标准,盲目竞争也是预付账款产生风险的原因之一。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利润确定涉及资产计价和利润表的编制,可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新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减轻了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增强了股市投资价值。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