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根据不同的起诉主体和起诉方式,可以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其中,公诉案件是指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而自诉案件则是由被害人自己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处理案件时,人民法院遵循着一条基本原则,即“不告不理”。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告诉,法院将不会主动介入和处理案件。
根据新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的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只有被告人被告知或告诉了某一行为,才能够对其进行处理的案件。这种情况下,被害人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便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追究。
另一种情况是被害人拥有证据来证明某一轻微刑事案件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可以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便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追究。
最后一种情况是被害人拥有证据来证明被告人侵犯了其人身或财产权益的行为,但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并未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展开追究。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可以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便对被告人的行为进行追究。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的类型和自诉担当的不同原因。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台湾地区的自诉担当原因主要关乎自诉人自身或与自
被害人撤诉并不等同于放弃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公诉案件中,诉讼权属于国家,被害人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但不能成为免罪的依据。即使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损失,被害人也不能直接决定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公诉案件的决定权属于国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