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诉案件无法获得刑事谅解书时,即受害人不接受或不满意嫌疑人的赔偿时,嫌疑人可以委托律师进行调解,以尽量满足受害人的请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以下列公诉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真诚悔罪,并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并且被害人自愿和解,双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和解:
1. 涉及民间纠纷引起的犯罪案件,可能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2. 除渎职犯罪以外的过失犯罪案件,可能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五年内曾经故意犯罪,则不适用上述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法发[2013]14号),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法院会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来决定减少基准刑的幅度。
具体而言:
1.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2.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3.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没有赔偿,但取得了谅解,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法院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
被害人谅解适用于具体有被害人的案件,主要出现在故意伤害、杀人、交通肇事、抢劫、盗窃、诈骗等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犯罪中。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被害人谅解对量刑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纯粹的侵财犯罪,或者因婚姻、家庭、恋爱、邻里矛盾等民间纠纷而引发的侵犯人身权利犯罪,以及刑事自诉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表示谅解能够较大程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因此,被害人谅解在量刑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可以较大幅度地从宽处罚。同时,根据罪行的轻重确定从轻处罚的比例,对于罪行严重的被告人,不得适用最高比例的从轻处罚,以避免不良现象,即罪行越重者所得量刑利益越大。
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或其家属表示谅解的原因多种多样,不仅限于被告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认罪悔罪、提供生活帮助、社区义务劳动等正当原因,还包括被迫接受不足额赔偿的情况,如迫于被告人势力、威胁或因生活困窘而被迫接受不足额赔偿,但仍表示谅解。在具体掌握情况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于基于正当原因而真诚谅解的被害人,可以较大幅度地从宽处理;对于谅解的真实程度不高的被害人,应严格控制从宽处罚的幅度。
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认罪和悔罪态度往往是取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犯罪较轻或初犯、偶犯的情况下。因此,在确定被害人谅解的从宽处罚幅度时,还应注意考察被告人的认罪和悔罪程度。对于仅仅因为足额赔偿而获得被害人或其家属谅解,而认罪和悔罪程度不高的被告人,一般不适用较高的从轻量刑比例。
免予起诉的概念、决定及条件。免予起诉适用于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依法自主决定。免予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具有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情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免予起诉决定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包括制作免予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
刑事案件起诉书的内容和要求,包括起诉书的主要部分如首部、犯罪事实和证据、结论和附项等。文章还介绍了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意义和权力以及刑事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通知相关人员和公开审判等流程。
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程序,包括不起诉的法律规定、不起诉决定书的内容以及处理措施和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犯罪情节轻微可做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需明确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不起诉的根据和理由等。对于被不起
一份刑事起诉状的格式和内容,涉及被告人、辩护人、公安局等的基本信息以及公诉事实等,经检察院审查起诉认为被告人触犯了刑法,依法提起公诉。主要内容涉及对案件侦查的总结和对被告人行为的法律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