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我国现行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有以下三个特点:
法律对证据标准的要求
公诉的要求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提起公诉的条件是: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侦查终结的要求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法院判决的要求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刑事程序中的证据要求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程序分阶段作出规定。在一审程序的侦查、起诉、审判这三个基本阶段,就证据问题的结论性要求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公诉标准与判决标准在程度上有区别,因为公诉标准使用了具有主观色彩的修饰词,而判决标准没有。然而,从法律条款的关系来看,这种说法似乎不成立。侦查终结时对证据的要求并没有加上主观修饰词,因此不能认为侦查终结的标准高于起诉证据标准。同样地,加上了主观修饰词也不能认为公诉标准低于判决标准。
检察机关按法院定罪要求掌握公诉标准
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大体按照法院定罪要求来掌握公诉标准。这是因为检察机关的公诉部门与法院刑事审判庭长期交往,对法院判决实际把握的标准比较熟悉。为了保证起诉的有效性,公诉部门基本按照法院可能作出有罪判决的要求来把握公诉的证据标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提起公诉的案件中,法院无罪判决率很低,这表明公诉时与审判时对证据的把握趋于一致。然而,对于某些案件,检察机关为了维护社会法律秩序,可能会对证据标准的把握宽于法院判决的证据标准。
对某些案件证据标准的宽把握
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控诉职能,应当对具备公诉条件、有必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起诉。然而,要证明刑事案件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往往比较困难,因此,有一部分案件需要尽量争取定罪,即使不排除作出无罪判决的可能性。在实践中,对于那些社会反响强烈、受到关注的案件,检察机关也可能倾向于提起公诉。此外,对于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案件,即使证据不够充分,检察机关也倾向于提起公诉。这是因为这些案件的证据难以取得,证明困难,但是检察机关为了履行反腐肃贪的责任,力求起诉这些案件。另外,由于这些案件已经立案并采取了强制措施,如果不提起公诉,意味着立案与逮捕不当,因此办案机关往往倾向于对这些案件尽可能地提起公诉。然而,为了防止法院的无罪判决,有些检察机关可能事先征求法院刑事审判庭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