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权的拓展需要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以保持与侦查权和审判权的相当性和均等性。公诉权的拓展不能过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否则将导致三权之间再次失衡,无法实现三权制衡的目标。为了掌握这个度,我们需要从设置三权的目标来进行分析。设立三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正,使三权在行使过程中能够有效且合理地运行。具体而言,侦查应该为公诉服务,侦诉之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在证据收集方面完全服从于公诉的要求,以确保控诉职能能够有效行使。同时,侦查又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使其与侦诉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制约。公诉对所有侦查活动应享有有效的监督权,实现事后和动态的全方位监督。审判应保持中立,与公诉相互分立,根据事实、法律和证据对公诉主张和理由进行评判。公诉对审判应能够有效监督,形成独立的评判机构。这就是公诉权拓展应掌握的度。
公诉权作为一种监督权,不应具有任何实体性内容,而应当是一种程序性的权力。公诉权不具有最终作出有效实体内容的权力,只享有作出程序性决定和引起其他程序的权力。审判权是最终的实体决定权,只有人民法院才享有最终定罪量刑的权力。公诉权本身是一种引起追诉程序的权力,引发审判来确定事实和后果,而不是决定事实和后果。公诉权对审判权的监督也不具有实体性,只是引起一定程序的权力。在公诉权的拓展过程中,不能以赋予其部分最终实体性决定权作为"均衡"的代价。
公诉权虽然是一种监督权,但其基本职能包括追诉和监督两项。公诉权的实现必须融入到现实的刑事诉讼活动中,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合法授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为基础。公诉机关在控诉中起关键作用,侦查活动在证据收集等方面服从于公诉,但在具体侦查活动方面享有自由决定权,同时受到公诉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侦查的公正和控诉的成功。审判以判决或裁定的方式制约公诉的事实和理由,而公诉必须享有较大的监督权限,能够通过监督与审判对抗,防止对犯罪的放纵和对公民权利的非法侵犯和剥夺。公诉权的拓展应注重权力行使的实际效果,以确保追诉和监督的有效实施。
为了构建我国的侦诉关系模式,可以借鉴公诉引导侦查的模式。同时,应设立上诉法院,增加审判的透明度,包括法律本身的透明和审判程序的透明。此外,还应缩小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这些举措将有助于重构我国的诉审关系,实现公正的刑事司法。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公诉案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的法律咨询。公诉案件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关于原告代理人对刑事部分判决的疑问,律师解答称只能申请抗诉。文章还强调了公诉案件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打击犯罪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被害人撤诉并不等同于放弃追究法律责任的问题。在公诉案件中,诉讼权属于国家,被害人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但不能成为免罪的依据。即使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损失,被害人也不能直接决定公诉案件的处理结果。公诉案件的决定权属于国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