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7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发现或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
刑事抗诉通常分为两种: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前者也称为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也称为再审程序的抗诉。
2014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网上新闻发布厅发布了三起刑事抗诉指导性案例。这些案例经过检察机关的抗诉,对原本的判决进行了重新审理和纠正,从而实现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正确适用。
陈某昌(化名)经常入室盗窃,数额较大。有一次,他携带螺丝刀等作案工具进入了一个出租屋盗窃了100元。在客厅遇到被害人后,他以铁锤威胁对方不准喊叫,并逃离现场。
一审判决,法院以抢劫罪和盗窃罪判处陈某昌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检察院提出抗诉,要求对陈某昌以“入户抢劫”定罪处罚。
检察机关在抗诉意见中强调,“入户抢劫”不仅严重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更是危及公民的人身安全。因为被害人处于封闭的场所,通常无法求救,与发生在户外的一般抢劫相比,被害人的身心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惊吓或伤害。
根据刑法的规定,“入户抢劫”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佛山中院二审采纳抗诉意见,依法改判陈某昌犯抢劫罪,最后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12000元。
郭某明(化名)先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被告人郭某明先,曾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入狱,刑满释放后又多次参与打杀,并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充当打手,先后杀死1人,重伤2人,轻伤4人。
一审法院以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郭某明先死缓。检察院提出抗诉,认为郭某明先刑满释放后继续犯罪,罪行极其严重,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人身危险性和主观恶性极大,依法应当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
这个案例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死刑适用条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死刑依法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爆炸等涉黑、涉恐、涉暴刑事案件中罪行极其严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严重危害公民生命权,或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被告人,依法应当判处死刑。人民法院未判处死刑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出抗诉。
张某、沈某某等七人抢劫案是一起涉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沈某某、胡某某、许某都是未成年人,都曾因抢劫罪或盗窃被追究刑事责任。他们在成年人张某的教唆、召集和提供帮助下,多次在上海市内公共场所实施抢劫。
一审法院判决认定几个未成年人分别被判有期徒刑5年、5年6个月和7年。检察院提出抗诉,认为原判决量刑偏重,不够成累犯等。二审法院采纳了抗诉意见,改判为4年、5年6个月、5年。
最高检指出,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案起诉。但对于未成年人系犯罪集团的组织者或其他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或具有其他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可以不分案起诉。在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法院对检察院抗诉的态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是履行职责的方式,法院应按照司法程序处理,除非有渎职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款,明确了抗诉的提出、程序、期限及提交方式等,并规定上级检察院可撤回不适当的抗诉。
刑事终止审理的法律规定及裁定书内容。文章介绍了刑事终止审理的法定情形,包括案件情节轻微、超过追诉时效等。文章还给出了刑事终止审理裁定书的范文,并指出当事人可以提出抗诉。文章旨在为公众普及刑事终止审理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了法律咨询渠道。
法院超过审理期限未判决的处理方式。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可向上一级法院或检察机关申请司法监督程序。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如有特殊情况可延长,但须经相关领导批准。当事人可在特定情况下向检察机关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如被驳回再审申请、法院逾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