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7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发现或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
刑事抗诉通常分为两种: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前者也称为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也称为再审程序的抗诉。
2014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网上新闻发布厅发布了三起刑事抗诉指导性案例。这些案例经过检察机关的抗诉,对原本的判决进行了重新审理和纠正,从而实现了司法公正和法律的正确适用。
陈某昌(化名)经常入室盗窃,数额较大。有一次,他携带螺丝刀等作案工具进入了一个出租屋盗窃了100元。在客厅遇到被害人后,他以铁锤威胁对方不准喊叫,并逃离现场。
一审判决,法院以抢劫罪和盗窃罪判处陈某昌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检察院提出抗诉,要求对陈某昌以“入户抢劫”定罪处罚。
检察机关在抗诉意见中强调,“入户抢劫”不仅严重侵犯公民财产所有权,更是危及公民的人身安全。因为被害人处于封闭的场所,通常无法求救,与发生在户外的一般抢劫相比,被害人的身心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惊吓或伤害。
根据刑法的规定,“入户抢劫”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佛山中院二审采纳抗诉意见,依法改判陈某昌犯抢劫罪,最后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12000元。
郭某明(化名)先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被告人郭某明先,曾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入狱,刑满释放后又多次参与打杀,并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充当打手,先后杀死1人,重伤2人,轻伤4人。
一审法院以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郭某明先死缓。检察院提出抗诉,认为郭某明先刑满释放后继续犯罪,罪行极其严重,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人身危险性和主观恶性极大,依法应当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
这个案例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死刑适用条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死刑依法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爆炸等涉黑、涉恐、涉暴刑事案件中罪行极其严重、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严重危害公民生命权,或者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被告人,依法应当判处死刑。人民法院未判处死刑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出抗诉。
张某、沈某某等七人抢劫案是一起涉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沈某某、胡某某、许某都是未成年人,都曾因抢劫罪或盗窃被追究刑事责任。他们在成年人张某的教唆、召集和提供帮助下,多次在上海市内公共场所实施抢劫。
一审法院判决认定几个未成年人分别被判有期徒刑5年、5年6个月和7年。检察院提出抗诉,认为原判决量刑偏重,不够成累犯等。二审法院采纳了抗诉意见,改判为4年、5年6个月、5年。
最高检指出,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案起诉。但对于未成年人系犯罪集团的组织者或其他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或具有其他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可以不分案起诉。在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上,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法院对检察院抗诉的态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是履行职责的方式,法院应按照司法程序处理,除非有渎职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款,明确了抗诉的提出、程序、期限及提交方式等,并规定上级检察院可撤回不适当的抗诉。
审理再审案件的程序,包括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等环节。合议庭需核实原审被告人的犯罪情况并保障其辩护权。再审案件需依法开庭审理,包括第一审、第二审、检察院抗诉及可能加重刑罚的案件。
专门人民法院在我国人民法院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与责任。专门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其组织与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法律来规定。专门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职权及
同案犯刑事判决书的证据能力问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刑事判决书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证据使用。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以确定其作为证据的可信度。文章还介绍了刑事判决书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上诉和抗诉的程序,第二审刑事判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