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是法庭审理的开始,旨在为实质审理案件做好准备。开庭时,审判长应确认当事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案由。此外,宣布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对上述人员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
法庭调查是法庭审理的核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法庭必须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核对,以查明案情并为正确判决奠定基础。调查开始后,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审判人员对被告人进行审问。在审判长的许可下,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辩护人也可以向被告人提问。审判人员和公诉人询问证人时,应告知其要如实提供证言,并告知提供虚假证言或隐匿罪证的法律责任。当事人和辩护人有权申请审判长对证人和鉴定人提问,或请求审判长许可直接提问。审判长应制止与案件无关的提问内容。审判人员应向被告人出示物证并让其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和检查笔录以及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并听取当事人和辩护人的意见。
法庭辩论是在调查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如果法庭认为案情已经查清,当事人也没有提出需要补充调查的事实和证据,审判长会宣布法庭调查结束,开始法庭辩论。辩论应由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依次发言,辩护人进行辩护,并可以进行互相辩论。
在辩论终结后,审判长宣布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当被告人最后陈述完毕,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合议庭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犯何罪、适用何种刑罚或免除刑罚的判决。在评议过程中,如意见分歧,应以少数服从多数,并将少数人意见写入评议笔录,由合议庭成员签名。
判决必须向当事人宣告,宣告一律公开进行。宣判可以当庭进行或另行安排日期。当庭宣判的,应在5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判的,应在宣告定期宣判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影响审判进行时,可以延期审理:
当出现上述情形时,法院可以决定延期审理。待影响审理进行的原因消失后,再行开庭审理。
人民陪审员参加庭审的情形,依据相关法律,涉及群体利益、公共利益及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案件需陪审员参与。对于可能判处重刑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将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七人合议庭审理。此外,还介绍了刑事简易程序的特点,包括仅适用于基层法院、适用于第一审
有效的协议管辖条件,包括纠纷范围限定为合同纠纷引发的诉讼、法院选择需与合同有实际联系且从五类管辖法院中选择、适用范围限定为第一审民事案件、不能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以及必须是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书面协议。
审理再审案件的程序,包括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等环节。合议庭需核实原审被告人的犯罪情况并保障其辩护权。再审案件需依法开庭审理,包括第一审、第二审、检察院抗诉及可能加重刑罚的案件。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