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调解书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当提出抗诉。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则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请求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根据上述规定,调解书的监督正式纳入了人民检察院民事抗诉的范围。
需要明确的是,民事检察监督主要是针对“事后监督”,即对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的监督,而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或者“全程监督”。通常情况下,以下情况不属于检察院民事抗诉的范围:
第一,纯属人身关系的裁决,例如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由于客观上已经无法进行纠正,但是由解除婚姻引起的夫妻财产分割纠纷仍然可以提起抗诉。
第二,对于生效的民事调解书,只有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可以提起抗诉;而对于违反自愿原则、协议书内容违法的调解书,则不能提起抗诉。
第三,当事人对于可以上诉的一审判决、裁定在法律生效后,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未提出上诉,则不能提起抗诉。这是为了促使当事人积极寻求法院处理纠纷,只有在经过法院的处理渠道后,才能依法申请检察院抗诉。
第四,对于法院在诉讼前或诉讼中作出的裁定,例如诉前保全、先予执行等,虽然一经作出就具有法律效力,但并不是最终的裁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复议等方式解决这些生效裁定,因此,对于这些裁定,检察院不予抗诉。
在对生效民事调解书进行监督时,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违反法律就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妥当。从字面上解释,一般认为国家利益是指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整体具有好处的事务。而社会公共利益是指特定范围内广大公民所能享受的利益。然而,根据江-平教授的观点,国家利益是相对于私人利益而言的,而社会共同利益是相对于商业利益而言的。无论如何,该条款中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应指的是影响宏观方面利益的情况。如果狭隘地理解为违反法律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无疑与该条款的精神相违背。
反贪局的法律地位及行政监督。反贪局是设立在检察院内的机构,属于司法监督范畴。行政监督方法包括检查、审查、调查等,其作用在于提供实践依据、预防和纠正违法行为以及保证执行法律。通过行政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交通事故民事诉讼的流程。当事人提起诉讼后,法院将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之后,法院会进行审理前准备,并通知诉讼参与人开庭。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陈述、证人作证、出示证据等。法庭还会进行辩论,并最终作出判决。如有可能,法庭会进行调解。整个一审程序应
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包括其定义、意义以及刑事二审程序的性质与任务。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关系是根据不同主体的地位、立场、任务等形成的程序意义上的法律关系。刑事二审程序是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错误进行救济的程序,其诉讼关系在二审中会有所变化。为了构建新的刑事二
交通事故中无法定责的情况下的提起诉讼相关问题。在交警不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情况下,受害者可以根据交通法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或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