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抗诉必须具备法定的事由,这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抗诉权的条件。最近的两次修改对检察院抗诉的事由进行了细化,并明确了以下情形:
司法解释对新的证据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括:
(1) 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客观存在,但在庭审结束后才被发现的证据;
(2) 在原审庭审结束前已经发现,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提供的证据;
(3) 原审庭审结束后,原作出鉴定意见或勘验笔录的人员重新进行了鉴定或勘验,推翻了原有结论的证据;
(4) 当事人在原审中已经提供,但原审未经过质证或认证,且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裁定的主要证据。
基本事实是指对原判决或裁定的结果有实质影响,用以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案件性质、具体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等主要内容所依据的事实。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审理案件所需的主要证据,可以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调查收集。如果人民法院未进行调查收集,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
如果无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其诉讼代理人的原因未参加诉讼,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
如果在原审开庭过程中,审判人员不允许当事人行使辩论权利,或者以其他方式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例如不送达起诉状副本或上诉状副本,导致当事人无法行使辩论权利,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
刑事抗诉的含义、法律依据、条件及程序。刑事抗诉是当被害人或公诉方对刑事判决有异议时,通过向上级检察院提起抗诉来实现对被告人的正确惩罚的诉讼行为。其法律依据为《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抗诉的条件包括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且有抗诉必要性。抗诉程序包括二审程序
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条件及具体内容。该原则仅适用于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对二审法院有约束力,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包括刑期、刑种、附加刑和刑罚执行方法等。在共同犯罪案件、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罪名不当、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等情况都有具体适用内容
刑事诉讼中检察院提起抗诉的程序和类型。抗诉分为二审抗诉和再审抗诉两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程序。抗诉的提出主要基于原裁判存在问题,如认定事实错误、证据不确实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审抗诉与再审抗诉的区别,包括抗诉对象、权限、接受抗诉的审判机关、抗
刑事案件二审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刑事诉讼法法定不起诉的情形,如案件情节显著轻微、已过追诉时效、经特赦免除处罚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起诉的定义和刑事案件的起诉流程,包括起诉必须是有起诉权的公民或法人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此外,还提及了不同阶段的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