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
在我国,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是对判处死刑案件审查和核准的特殊诉讼程序。
根据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在我国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刑二年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上,死刑复核程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死刑复核即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的核准,也包括特定条件下,高级人民法院对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核准。即《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狭义的死刑复核程序仅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案件的核准。
而我国刑事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对死刑复核程序,存在混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的情况,给死刑复核的实际操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具体如下:1996年公布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但第二百零一条又规定:“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可见,第一百九十九条所指“死刑”,应是指排除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但是该条款本身表述并不明确。后1997年公布的《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对这种表述不明确的问题进行了纠正,该条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但2006年最新修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三条只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该条款删除了《刑法》及《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高级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法律规定,又造成基本法与特别法,新法与旧法的法律冲突。随后,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公布实施的《关于统一行使死刑案件核准权有关问题的决定》及《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甚至2007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都没有对死刑复核的概念及具体的适用情形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规定。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复核的规定,包括一审判决死刑的复核程序、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死刑的复核要求、复核死刑案件的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结果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复核过程中的作用。新刑诉法对死刑复核有严格规定,旨在确保司法公正和准确。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死刑复核程序,其是审查和核准死刑案件的特殊程序。尽管法律规定中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但概念上存在混用情况,给实际操作带来困扰。为确保死刑案件的公正审判和合法执行,有必要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明确定义和规定。
贯穿于整个诉讼始终。 自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 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