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审的对象是一审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或裁定,则按照二审的程序来审理案件。其次,依照再审程序审理案件的法院,包括原审法院、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对于上级法院和最高法院提审的案件,即使原来是一审法院审理终结的,也要按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如果再审案件是按照二审程序审理的,法院必须开庭审理。
再审程序是法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有重大瑕疵的判决进行再次审理的一种非常途径。与普通救济程序相比,再审程序只能用于例外情况的救济,不能频繁启用。维护正确的既判力是再审程序的目的,而不是维护错误的既判力。即使个案判决被推翻,也是为了维护法院权威,因为有重大瑕疵的生效判决是对司法公正的亵渎,必须通过再审程序对司法本身进行修复。再审程序有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的限制。
再审程序在极端例外的情况下修正“不完善的程序正义”,但结果是对案件判决的推翻,已经结束的程序再次进行。这破坏了程序的安定性和经过诉讼程序所确定的既判力。程序的安定性是诉讼的基本价值之一,判决终局性是司法的本质属性,因此再审程序具有“反程序”特性。再审程序对司法终局性产生怀疑,因此启动再审程序必须谨慎。
“一事不二理”的原则意味着有效配置和利用司法资源。过多地投入再审程序会导致正常审级的审判质量下降,从而降低诉讼的效力和效益。现代司法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是有限的。在同一时期,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投入到再审中的资源越多,投入到一审、二审等正常审级的资源就越少。逻辑上讲,这会导致更多的再审启动,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司法资源的不必要损耗,降低司法的效率和效益。
再审程序的启动意味着在同一案件上重复投入司法资源,与效益原则似乎不符。然而,从公正的角度看,这是为了公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消除一审、普通上诉审中的程序错误因素和裁判者的过错因素,是减小这一代价的必然选择。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法庭审理开始阶段的工作、法庭审理过程、合议庭评议以及第一审程序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法院应在立案后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并通知开庭时间和地点。对于应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公告相关信息。审理过程包括陈述行政争议、举证和质证、辩论和最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开庭时提供当事人信息,法庭调查阶段审查犯罪事实和证据,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合议庭评议和审判阶段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和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独任审理的适用情形。包括基层人民法院及派出庭用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特别程序(选民资格和重大疑难案件除外)、非讼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中的除权判决程序除外)等适用独任审理的情形,并明确了适用独任审理的法院为基层法院及派出法庭,同时指出简易程序适用于审判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