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第26条规定,对下列情形之一的违法审判行为,应当依照纪律和法律进行追究:
(1) 审理案件时存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2) 违反规定私自办案或者制造虚假案件;
(3) 涂改、隐匿、伪造、偷换和故意损毁证据材料,或者因重大过失丢失、损毁证据材料并造成严重后果;
(4) 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和故意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重大过失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
(5) 制作诉讼文书时,故意违背合议庭评议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文书主文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
(6) 违反法律规定,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或者因重大过失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并造成严重后果;
(7) 其他故意违背法定程序、证据规则和法律明确规定违法审判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
管辖违法的情形主要指法院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即没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案件或者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受理案件。
审判组织成立违法的情形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审判组织的组成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是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
证据取得的违法情形包括法院工作人员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或者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及对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不去或者不及时调查收集等情形。
审判期间违法情形主要指无正当理由超过法定期限未审结案件等程序违法情形。
送达的违法情形指法院不送达起诉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开庭通知等文书,剥夺当事人行使辩论权、上诉权的情形。
调解的违法情形主要包括民事调解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内容虚假的民事调解;损害不知情第三人的调解等情形。
审判程序违法情形包括应当受案不受案、不应受案而受案;应当立案不立案、不应立案而立案;不允许当事人辩论,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判决、裁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侵吞或违法处置被查封、扣押、冻结的款物,不依法或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致使当事人或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害;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支付令违法等多种违法情形。
执行阶段违法情形主要涉及民事执行裁定违法或者执行实施行为违法的情形。例如,执行人员在民事执行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以及其他职务违法行为,致使当事人或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害。
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是违法行为中危害最大、对司法公正权威性损害最大的情形。对于这种违法情形,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查处措施,只要严格执行即可。
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一部分,社区矫正具有惩罚功能。工作对象主要是特定罪犯,包括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等。工作定位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核心在于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社区矫正工作者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根据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
人事劳动争议案件的二审流程,涉及审判结果是否维持原判以及当事人能否不出庭二审的问题。法律制度规定了程序规范,允许当事人在符合特定条件下书面参与诉讼。不出席可能对辩护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征求法律专业人士意见。此外,连续工作超过规定时间可能违法,劳动争
帮信罪的无罪辩护方法。如果被告未涉入犯罪、行动出于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或者刑事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手段违法,都可以申请无罪辩护。帮信罪的刑事犯罪记录会伴随始终,量刑标准包括支付结算金额、提供资金、违法所得、帮助对象数量等。帮信罪可以使用普通程序开庭审判,
民事抗诉的申请条件及所需提交的材料。申请抗诉的条件包括原审法院审理程序违法、审判人员有徇私舞弊等行为、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及主要证据不足等。而申请抗诉需提交的材料包括申诉书、法院判决书复印件、相关证据材料及授权委托书等。当事人可根据以上内容,在符合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