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书后的一个月内立案。若抗诉书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应当决定退回给人民检察院:
1. 不属于本院管辖的;
2. 无法向原审被告人送达抗诉书,因为提供的住址不正确;
3. 抗诉书以有新证据为由,但未附有新的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
4. 抗诉书以有新证据为由,但该证据并不是指向原起诉事实的。
人民法院决定退回的刑事抗诉案件,经人民检察院补充相关材料后再次提出抗诉,若符合受理条件,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第二条: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刑事抗诉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若涉及新证据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受抗诉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并将指令再审决定书送达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的新证据,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证据,指向原起诉事实并可能改变原判决、裁定据以定罪量刑的事实:
1. 原判决、裁定生效后新发现的证据;
2. 原判决、裁定生效前已经发现,但由于客观原因未予收集的证据;
3. 原判决、裁定生效前已经收集,但庭审中未予质证、认证的证据;
4. 原生效判决、裁定所依据的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或其他证据被改变或者否定的。
第四条:对于原判决、裁定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理后,应当根据以下情形进行处理:
1. 经审理能够查清事实的,应当在查清事实后依法裁判;
2. 经审理仍无法查清事实,证据不足,不能认定原审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无罪;
3. 经审理发现有新证据且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令再审期限的,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五条:对于指令再审的案件,若原审为第一审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指令第一审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抗诉;若原审为第二审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指令第二审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为终审。
第六条:在开庭审理前,人民检察院撤回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准许。
第七条:在送达抗诉书后被提出抗诉的原审被告人未到案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原审被告人到案后,恢复审理。
第八条:被提出抗诉的原审被告人已经死亡或者在审理过程中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但对能够查清事实,确认原审被告人无罪的案件,应当予以改判。
第九条: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后,若当庭宣告判决,应当在五日内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辩护人和原审被告人的近亲属;若定期宣告判决,应当在判决宣告后立即将裁判文书送达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辩护人和原审被告人的近亲属。
第十条:对于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以本规定为准。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安刑事立案复核的程序。复议申请适用范围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决定、不予立案决定等的相关人员。复核申请适用于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申请刑事复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提出,而刑事复核必须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