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行政权与司法权虽然同属于执行权,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司法权是判断权,而行政权是管理权。具体来说,司法权具有被动性、中立性、形式性、稳定性、权力专属性、法律性、终极性、交涉性和非服从性等特点;而行政权具有主动性、倾向性、实质性、应变性、可转授性、非法律职业性特征、先定性、整体单向性和官僚层级式的服从性等特点。因此,行政权与司法权在国家权力构成中的关系只可能是分工协作,而不可能是“谁干预谁”的关系。
首先,赋予行政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权力并不意味着剥夺了法院解决民事争议的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赋予了行政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权力。例如,涉及房屋、土地、自然资源、专利、商标等争议的专门行政机关被赋予了解决权力。然而,人民法院并没有被完全剥夺解决这些领域民事争议的权力。在共管领域中,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可以处理民事争议,只是方式、顺序和目的不同。
其次,法院也有能力处理复杂的民事争议。尽管人民法院可能无法应对每一件民事争议,但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人民法院有义务审理即使对其来说困难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专门机构或行政机关的技术部门来处理技术难题。最后,在法治社会中,司法是最终屏障。尽管法律赋予行政机关解决民事争议的权力,但最终解决争议的权力仍然保留在法院手中,任何争议都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利与弊。其优势在于被告人会积极赔偿以获取受害人谅解,影响量刑;法院不征收诉讼费用,减轻受害人负担。然而,其不足在于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涉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执行期限问题,执行难度取决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可通过向
刑事附带民事妨碍公务罪的相关内容。涉案人员侵犯的是公务单位的活动及管理秩序,而非个人权益,因此被妨碍的公务人员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包括精神损失赔偿,当事人无法就精神层面的伤害请求赔偿。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范围和标准,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金。赔偿金额视具体案情和受害者损失而定。同时,介绍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反诉的相关条件和规定。
刑事附带民事授权的相关内容。在刑事诉讼阶段,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之人为了实现对被告人的民事法律救济,会进行附带民事授权。被授权者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代理当事人行使相关诉讼权利,以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原告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