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请求,要求审判人员回避。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在法定情形下,必须回避并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法定情形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与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案件能够获得公正审理。回避制度包括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适用的范围、申请回避的程序以及决定回避的程序。
在司法活动中,回避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人们根深蒂固地崇尚宗法观念和家族观念,各种亲属关系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亲情文化的传统对权力滥用和徇私枉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广泛的社会根源。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下,科学设计和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是确保依法履职、秉公办案、廉洁司法的必要措施。回避制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担任职务和履行公务时,如何处理与亲属之间的关系,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使其有依据,能够摆脱各种关系的干扰,客观公正、严肃执法、秉公办案。
广大群众对于利用职权谋取亲友私利、官员互相庇护、办理“关系案”和“人情案”的现象非常不满。通过依法实行回避,可以有效地防止裙带关系的形成,遏制各种不正之风和不良倾向,为维护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公正形象提供制度保障,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缺乏严格的回避制度容易导致单位内部产生各种裙带关系,形成派系,相互冲突,机关陷入权力之争,出现严重的庸俗作风。同时,这也为办理各种“关系案”和“人情案”提供了便利。有了健全的司法回避制度,就能够有效保证严肃执法,排除各种人际关系的干扰。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在案件审理或执行过程中,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需要写明被申请人的诉讼地位和姓名以及回避理由。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决定是否准许回避申请,并告知申请人如对此决定不服可申请复议。
关于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的处理决定书。申请人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依据相关法律审查并作出决定,包括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审查结果和最终决定。如申请人不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