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申请回避的规定有哪些
时间:2023-11-15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申请回避的期限。根据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各诉讼阶段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例如,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在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当事人在知悉其权利后,可立即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审查与决定的回避规定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
根据相关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分别决定。对于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对于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作出决定。
参与侦查活动的回避
参与侦查活动的记录人、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决定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作出。
参与检查活动的回避
参与检查活动的书记员、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聘请或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决定由检察长作出。
参与审判活动的回避
参与审判活动的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决定由人民法院院长作出。
复议驳回申请回避决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一次。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于不属于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所列情形的回避申请,法庭可以当庭驳回,并且不得申请复议。我认为,此司法解释与法律的规定及精神存在冲突。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回避的种类及其含义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其中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行回避指公安司法人员遇到法定情形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指令回避则是在公安司法人员未自行回避且当事人未申请其回避时,有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鉴定人在与本案当事人存在密切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本案证人或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关系等四种情况下应回避。回避决定由不同级别的负责人作出,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
回避的适用情形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公安司法人员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
刑诉中可以申请回避的理由有哪些
例如,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在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刑事诉讼申请回避的理由,一般是本案有利害关系
-
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
对公诉人申请回避由谁决定
-
刑案回避申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