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时间:2024-12-31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刑事诉讼上是有回避的制度的,符合相关条件的人可以申请,或是必须要强制回避,不能参与某个刑事诉讼中去。那么,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情形有哪些?接下来就跟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的法律常识吧,希望小编能够帮助到您。
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情形
一、适用回避的人员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以下人员适用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
二、申请回避的情况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下,上述人员应当申请回避:1. 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2. 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4. 与本案的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因此,曾经担任过该案某一审判阶段审判工作人员不能再次担任该案的审判工作,也应当回避。根据司法精神,曾经担任过本案侦查工作的人员不得再担任本案的起诉和审判工作,曾经担任过本案起诉工作的人员不得再担任本案的审判工作。对于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定义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等对案件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不得参与办理本案的一项诉讼制度。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的区分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原始证据与派生证据(传来证据)的区分。原始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比派生证据更可靠。法律依据方面,我国三部诉讼法均规定了证据的分类,包括物证、书证等,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
-
回避的种类及其划分
诉讼过程中的回避种类及其划分。回避主要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自行回避是公安司法人员主动退出诉讼活动的行为;申请回避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司法人员回避的行为,是当事人重要的诉讼权利;指令回避是有关组织或行政负责人作出的决定。此外
-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
是否应建立“无因回避”制度的问题。无因回避指申请回避时无需提出理由,如法国实行的无因回避制度。我国现行回避制度存在缺陷,如回避理由狭窄和举证责任分配不利于回避落实。无因回避能有效阻断熟人社会对司法的消极影响,弥补有因回避的不足,在我国引入该制度具有必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
行政程序结束后当事人不得提出回避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