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回避 > 刑事诉讼回避主体的新思考

刑事诉讼回避主体的新思考

时间:2024-05-01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276
回避的本意是“避忌、躲避”。(1)回避一词的运用,一般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任职的回避;一是执行职务的回避。回避制度最早出现于司法审判之中,审判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自古罗马以来一直流行于世的格言:“人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审诉”,即要求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的当事人案件的裁判者,否则就违背了自然公正原则,他所主持进行的诉讼活动不具备法律效力。我国唐代就开始实行审判官回避制度。唐以后历代因袭此制。回避制度的法理意义就在于通过“作茧自缚”式的时空隔离将恣意、私情等影响或干扰公正决定的可能因素予以最大限度地排除。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从国外还是国内,还是从法理还是从感情的角度来看,回避制度的设立都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三大诉讼法都规定了回避制度以及必须回避的法定情形、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及审查决定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月31日印发的《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回避规定》),又从司法为民的角度,对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范围做出了较为宽泛的解释,同时对法官的自行回避及必须回避的情形,包括离任法官及法院其他工作人员的回避情形,都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措施和严格的监督规定。但就回避主体而言,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存在一些瑕疵和漏洞,基于此,我们结合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谈如下看法。

现行回避制度的瑕疵及完善方案

一、回避主体的范围

回避的主体,即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人员。科学的界定回避主体的范围关系到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作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章的规定,《回避规定》也对回避的适用范围作了详细规定。根据刑诉法第28条,回避主体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第31条还列出了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回避规定》也对除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外的人员的回避作了特别规定。尽管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回避制度非常严格,甚至比其他国家的类似制度还要严格一些,但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回避主体的规定尚未能够实现其初衷,在一些程序中,回避制度要么被消极漠视,要么被积极、坚决地不执行,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二、审判人员的回避情形

根据《回避规定》第1条,审判人员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 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2. 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 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 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
  5. 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这条规定事实上是对“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进行了说明,但还是在最后加入了“存在其他利害关系”的兜底性条款。我们认为这个兜底性条款应当指明当事人需要提供特殊情形的证据,并且这类特殊情形需要与案件公正处理有直接关联。

为了解决目前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完善方案:

三、完善方案

1.明确回避主体的范围:进一步明确回避主体的范围,确保适用回避的人员能够全面覆盖。

2.加强回避制度的执行:加强对回避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对回避制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确保回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简化回避程序:简化回避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延误,提高司法效率。

4.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回避制度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回避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回避制度的漏洞和不足。

通过以上完善方案的实施,我们相信回避制度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确保案件能够公正、公平地审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的法律主体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 被迫作伪证是否构成刑事责任

    被迫作伪证在我国刑法中的责任认定。被他人胁迫作伪证的不需承担刑事责任,但胁迫他人作伪证的当事人要承担刑事责任。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伪证罪的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包括伪证罪侵犯的复杂客体、在刑事诉讼中的虚假证明行为、特殊主体以及直接故意的心理状态。

  • 取保候审期间能否回老家

    被取保候审的嫌疑人能否回老家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需经公安机关批准。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包括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并遵守其他相关规定。申请取保候审的主体资格包括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

  • 刑诉证据的法律性及其表现

    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及其表现。证据的法律性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和法定程序获得的事实材料才具有证据资格,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法律性主要表现在证据种类的法定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和权限的明确性,以及收集、查证、质证和认证过程的规范性。法律的这一特性

  • 警察作伪证的法律处罚
  • 鉴定人的回避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
  •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未成年人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