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审判制度 > 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程序

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程序

时间:2024-07-26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2418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也在各方的热议中,争执也是不断。有的人认为合理,有的人却不同意,那么未成年人法庭审判程序具体是什么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程序

1、开庭审理前的准备

在开庭审理前,应当通知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出庭。如果法定代理人无法出庭或者确实不适宜出庭,应另行通知其他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近亲属出庭。如果其他监护人或者成年近亲属没有到庭,人民法院应当记录在案。

在开庭审理前,如果审判长认为有必要,可以安排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成年近亲属、教师等人员与未成年被告人会见。

在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

2、开庭审理

在法庭审理时,审判人员应当注意未成年被告人的智力发育程度和心理状态,要态度严肃、和蔼,用语准确、通俗易懂。如果发现有对未成年被告人诱供、训斥、讽刺或者威胁的情形时,应当及时制止。

在法庭调查时,审判人员应当核实未成年被告人在实施被指控的行为时的年龄。同时还应当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行为时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在法庭审理时,控辩双方向法庭提出从轻判处未成年被告人管制、拘役宣告缓刑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等适用刑罚建议的,应当提供有关未成年被告人能够获得监护、帮教的书面材料。

3、宣判

如果是定期宣告判决,合议庭应当通知公诉人、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到庭或者确实无法到庭,也可以通知其他成年近亲属到庭,并在宣判后向其送达判决书副本。

如果人民法院判决未成年被告人有罪,宣判后,由合议庭组织到庭的诉讼参与人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如果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以外的其他成年近亲属或者教师、公诉人等参加有利于教育、感化未成年被告人的,合议庭可以邀请其参加宣判后的教育。

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原则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除了遵守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所有刑事案件的基本原则外,还有其独特的原则。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特有原则

(1)不公开审理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都规定了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不公开审理原则。不公开审理原则相对于普通刑事案件公开审理是个例外,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存在不成熟和缺陷,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要尽可能帮助犯罪的未成年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正常回归社会,在良好的环境下改正其错误。不公开审理原则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相对于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最大区别,这在世界各国的立法和相关国际条约中都得到了体现。

(2)寓教于审原则(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寓教于审原则也有学者称之为教育、感化、挽救方针,该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整个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感化,最重要的是对未成年人的挽救和帮助其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除了追究其刑事责任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感化。该原则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该原则考虑到未成年人因为其不成熟、身心发展不健全,因此教育便成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最重要的方针和原则。该原则还要求,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护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使寓教于审的原则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始终。

(3)迅速简约原则

迅速简约原则指人民法院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判应该迅速进行,使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诉讼程序能够尽早结束,使其在诉讼中受到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一原则同样考虑到了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和身心发展不健全,未成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坏的方面尤其如此,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对于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必须做到迅速、简约。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审判的过程中,如果犯罪比较轻微并且未成年人认罪的案件中,可以采用简易程序,使法庭审理能够尽快结束,最大可能的减少刑事诉讼案件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普遍的采用了简易程序,这符合联合国对于未成年人司法程序的精神。

(4)全面调查原则

全面调查原则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过程中,除了像普通刑事案件需要审理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实外,还要调查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相关的其他因素,从各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要获取未成年人的生长经历、家庭情况、教育背景、身心是否健康等因素,便于司法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这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英国设置专门的缓刑官负责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调查;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则是由缓刑局担任这份工作;《刑事诉讼法》对于该项原则也进行了规定。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负责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第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不是必须进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为“可以”;第三,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除了需要查清案件事实外,还需要调查未成年人的生长经历、家庭情况、教育背景、身心是否健康等,在特别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特别的司法鉴定。该项原则的规定,是有利于司法机关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更好的使其认错改错,根据每个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就是全面调查原则最重要的意义。

(5)分案处理原则

分案处理原则指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案件时,应当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成年人刑事案件分别办理,程序分别进行,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要分开关押,分开审判。目的在于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防止被交叉感染,另一个目的则是对未成年人的待遇区别于成年人。分案处理原则最根本的要求是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事诉讼二审程序:重新解读和润色

    民事诉讼二审程序的全过程。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可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审查材料后立案,若案件事实基本清楚也可选择不开庭审理。开庭程序包括宣布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步骤。当事人可根据裁判文书自动履行或申请执行,也可申请再审。调解

  • 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

    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包括起诉阶段、受理阶段、开庭阶段和判决阶段。起诉需根据裁决书在15日内提起诉讼。法院审查后应在七日内决定是否受理。案件由审判员或陪审员审理,必须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证据。开庭审理后进行法庭调查、辩论等程序。判决书应在规定时间内发

  • 人民法院对起诉书副本的送达

    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起诉书副本的送达、开庭时间地点的通知、传唤和通知书的送达、公开审判案件的公告等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应在开庭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并在受理公诉案件后的一个月内宣判。如遇特殊情况,审判期限可延长。同时,对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 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

    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包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一审程序包括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普通程序适用于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的案件。第二审程序是上诉程序,在法定上诉期间内当事人不服地方判决可提起上诉。上诉状应通过原审法院提出。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审理后根

  • 刑事诉讼程序:平等对抗、中立裁判
  • 法院审判结果的出炉时间
  • 高邮市刑事上诉律师收费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