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审法院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明确指控犯罪事实并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以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应决定开庭审判。然而,证据是否可靠并非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
(1) 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
(2) 在开庭前10日,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 在开庭前3日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4) 传唤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最迟在开庭前3日送达。
(5) 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必要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
(6) 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前3日先期公开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7) 有关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岁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 开庭。审判长应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是否公开审判,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名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告知被告人有辩护的权利等。
(2) 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控辩双方通过各自举证、发表意见来揭露案件真实情况的过程。具体程序包括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被害人陈述,讯问、发问被告人,核实证据等。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法庭应当对上述申请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
(3) 法庭辩论。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互相辨论。
(4) 被告人最后陈述。被告人陈述自己对案件的意见或表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法庭审判的必经程序。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剥夺被告人最后陈述的权利。法庭的全部活动应当由书记员写成笔录,经审判长审阅后,由审判长和书记员签名。
(5) 评议和宣判。合议庭根据法庭审理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确定对案件如何处理并作出处理决定。合议庭评议秘密进行,根据情况作出有罪判决、无罪判决或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评议结束后即可当庭宣判。当庭宣告判决,应当在5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检察院。定期宣判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送达判决书。
请参见“比较速记”中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1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一个半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6条规定情形之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1个月。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纠正意见。”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范围。此类诉讼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旨在赔偿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其优势在于同时解决刑事和民事赔偿问题,节省诉讼成本。此类诉讼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并由同一法庭审理。在刑事案件尚未审判前,法
刑事裁定的定义、作用、格式和要素,并给出了一份刑事裁定书的范例。刑事裁定是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诉讼程序或实体问题作出的处理决定,旨在确保诉讼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障被告人的权益。刑事裁定书包含案件信息、被告人信息、裁定内容、裁定理由、裁定决定、送
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起诉书副本的送达、开庭时间地点的通知、传唤和通知书的送达、公开审判案件的公告等相关法律规定。法院应在开庭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并在受理公诉案件后的一个月内宣判。如遇特殊情况,审判期限可延长。同时,对于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强制医疗问题。在审判期间,如果精神病人对公共安全构成危险或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过法定程序鉴定认定不负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医疗措施。公安机关发现符合条件的精神病人应移送检察院,检察院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