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指南 > 诉讼中止 > 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范围

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范围

时间:2024-10-02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3307
从立法体例上分析,对于诉讼时效或消灭时效的中止事由的规定,有的国家是采取列举主义,即将有关时效中止的各种事由在法典中一一规定,如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等国等均在法条中将可能导致权利人无法或不便行使的各种客观事由予以列举,并针对具体事由明定其效力。有的国家是采取概括主义,即将时效中止事由进行抽象后作概括性规定,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就立法技术而言,二者均有利有弊,列举式使人一目了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难以发生误解,但难免遗漏。相反,概括式对于现在和将来所发生的事实均能涵盖,但在具体适用中对审判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可能出现差错,使权利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从理论上讲,以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折衷方式最为合理,即将主要的或常见的内容予以列举,再辅以概括性规定。至于立法中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应当视本国国情而定。但根据我国现有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宜采取列举式为妥。这是因为,在我国,审判官队伍的建设才刚刚起步,中小城市一些审判人员的法律素质还有待提高。通常在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未达到一定标准时,法律所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就应从严掌握,否则就可能发生权利滥用或执法不公的现象。更何况就诉讼时效制度而言,均属强制性规范,若以概括性条款规定中止事由范围,就决定了审判官和当事人都不能对此作任何扩大解释,因此在中止事由的规定上采取概括主义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在《民法通则》施行不久,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也意识到采用概括式规定的不妥,于是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此作了补充解释,指出“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因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中止”。然而,仅作如此解释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不足以解释司法实践中所发生的相应问题。根据民法理论和国外的民事立法,作为诉讼时效中止的客观原因的范围应更为广泛,对此问题加以研究,对我们的立法和司法大有裨益。

时效停止制度的起源和观点支持

时效停止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得到中世纪法学家和寺院法的支持,逐渐形成共识。根据民法理论,凡法律上或事实上导致不能或不便提起诉讼的情况,都应成为时效停止的事由。

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人力无法预见、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当不可抗力发生时,权利人无法在规定的时效期间内行使请求权,即使主观上要求行使权利也无效。因此,法律规定中止时效计算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发生不可抗力事由,如果该事由不影响权利人行使权利,即未导致权利人无法起诉或请求,就不能适用时效停止的规定。不可抗力作为中止事由的构成要件有两个:一是必须在时效期间终止前存在不可抗力事由;二是必须因不可抗力导致不能中断时效的行为。

权利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且法定代理人未确定或丧失行为能力

根据法律规定,无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进行民事活动,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或智力相适应的法律行为,其他情况下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法定代理人许可后方可进行。然而,要求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自行行使权利或进行中断时效行为是困难的,即使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也难以胜任。因此,在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确定之前,中止时效计算是合理的。将此原因作为中止事由应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权利必须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二是在中止时效前无法定代理人,即使有法定代理人,即使是因生病等原因无法代理行使权利,也不能认为具备此条件。因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他人代理权利行为,所以不能因此中止时效计算。

立法体例和中止事由的规定

不同国家对诉讼时效或消灭时效的中止事由的规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些国家采取列举主义,即在法典中一一规定可能导致权利人无法或不便行使的各种客观事由,并明确其效力。有些国家采取概括主义,将时效中止事由进行抽象后进行概括性规定。从立法技术上看,两种方式都有利弊。列举式使人一目了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难以发生误解,但可能遗漏。相反,概括式可以涵盖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实,但对审判官的要求较高,否则可能出现差错,损害权利人的利益。从理论上讲,将列举和概括相结合是合理的,即列举主要或常见的内容,再辅以概括性规定。根据我国现有情况,应采取列举式为宜。这是因为在我国,审判官队伍的建设刚刚起步,中小城市的一些审判人员的法律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未达到一定标准时,应严格掌握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否则可能出现权利滥用或执法不公的情况。此外,诉讼时效制度属于强制性规范,如果采用概括性条款规定中止事由的范围,就决定了审判官和当事人都不能对此进行任何扩大解释,因此在中止事由的规定上采取概括主义是行不通的。实际上,在我国《民法通则》施行不久后,最高人民法院也意识到概括式规定的不妥之处,并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此进行了补充解释。然而,仅凭此解释仍然不足以解释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根据民法理论和国外民事立法的经验,对诉讼时效中止的客观原因的范围应更为广泛,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的立法和司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家庭关系存在的中止事由

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与法定监护人的关系

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与法定监护人的关系存续期间,由于他们相互间要行使权利缺乏前提,以及他们相互间存有的一定血缘关系,导致权利的行使受到阻碍。因此,将此类家庭原因的存在作为中止事由是合情合理的。

在国外,对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与法定监护人间形成权利的规定上有所不同。德国民法典认为,父母与子女及监护关系存续期间,其相互间的请求权可适用时效停止的规定。而日本和瑞士等民法典只认为父母或监护人对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权力不能适用时效中止的规定。相互保护主义从逻辑上分析显得更为完整,而单向保护主义则体现了对弱者利益的重视,故更为公正合理。

婚姻关系的存在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若要向他方为请求或起诉等中断时效行为定有顾虑,而在双方互相信赖之时,又往往忽略了权利的行使。因此,将婚姻关系的存在作为中止事由是合情合理的。

其他中止事由

其他中止事由包括正当理由的给付延期和法律上的原因。

正当理由的给付延期

德国民法典规定,消灭时效因给付延期或义务人由于其他原因暂时有权拒绝给付而停止进行。这是一种正当理由,使得时效中止。

法律上的原因

前苏俄民法典规定,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延期履行义务(延期执行)时,时效中止。此外,苏联武装部队服役的原告或被告的诉讼时效也中止。这些原因作为中止事由,更注重体现国家的意志。

对于上述中止事由,除第五类外,在大陆法系的主要代表国家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定。然而,我国法律的规定相对疏漏,仅涉及前两种事由。实际上,基于家庭原因或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遗产管理人的原因,使权利人无法或不便行使权利的情况在我国也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借鉴国外的有关立法,完善我国现有的时效中止事由,势在必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法典》规定的保证方式有什么

    《民法典》中规定的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文章还讨论了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包括中断和中止的情况。对于主债务诉讼时效是否导致保证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情况不同。而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止时,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也应同时中止。

  • 判决书不执行几年失效

    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如果超过期限不申请的,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强制执行。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第二百四十条: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 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是什么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没有法定代理人、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等。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诉讼时效

  • 公证强制执行申请期限是多少年

    按相关法律规定,公正法律文书申请强制执行的时效期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其次,公证强制执行制度只能是债权文书,对于没有债款偿还或者物品托付的民事经济协议是不能被赋予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最后,对于债权人来

  • 诉讼中止和诉讼中断的区别是什么
  • 债务人服刑期间诉讼时效中止吗
  • 因合同争议申请仲裁的期限是多久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