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医疗的概念
强制医疗,顾名思义即非自愿的强制治疗。广义的强制医疗,是指国家为避免公共健康危机,通过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以治愈疾病、防止疾病传播、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具有强制性、非自愿性、公益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性病、吸毒、精神病、传染性公共疾病等。较为常见的是对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有关部门对吸毒人员采取的强制戒毒措施。
强制医疗的制度缺陷
防止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犯罪人重新犯罪,虽然家属、监护人以及社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主要责任应当由国家、政府承担。以前,《刑法》规定防止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犯罪人重新犯罪的责任主要由家属、监护人承担,主要基于国家财力不足、精神卫生薄弱等客观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国力不断增强,精神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政府已经有能力在防止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犯罪人重新犯罪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因而,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强制治疗制度。这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强制医疗需要符合下列条件:首先,强制医疗的对象只能是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不包括“文疯子”。其次,没有法院的决定,任何机关都无权将公民关入精神病院。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不能直接送精神病院,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检察院。第三,关于被强制对象的权利救济问题。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此外,强制医疗不是处罚,精神病治愈应当及时出院。
刑事诉讼法对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尚未明确,引发了公安机关和其他机构是否应作为执行主体的争议。不明确执行主体可能导致职责不清,使得被强制医疗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因此,需要迫切确定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以便有效执行强制医疗决
新《刑事诉讼法》对强制医疗程序进行规定,但具体强制医疗费用谁出,还没有相关规定。强制医疗费用应由国家承担。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依法不需要负刑事责任,但有社会继续危害性的精神病人,公安机关可以启动强制医疗程序。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作
目前我国法律对强制医疗期间费用由谁承担没有明确规定的,而在实践中一般是由国家承担相关费用的,由强制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第三百零三条 根据本章规定对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