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条件
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可以予以强制医疗。
二、启动程序
公安机关发现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写出强制医疗意见书,移送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或者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的精神病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可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
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1、检察院申请启动方式
2、法院的决定启动方式
排除了公安机关、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法定代理人以及受害人的程序启动权。
三、决定程序
1、人民法院受理强制医疗的申请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2、人民法院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3、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但是,被申请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请求不开庭审理,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同意的除外。
审理人民检察院申请强制医疗的案件,应当会见被申请人;人民法院对强制医疗案件开庭审理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四、救济程序
1、人民法院经审理,对于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
2、被决定强制医疗的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强制医疗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强制医疗的决定。
五、强制医疗案件的检查监督
1、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或者审判人员审理强制医疗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强制医疗决定或者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不当,应当在收到决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并在一个月内作出决定。
强制医疗的法律依据和审理程序。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公民人身安全,且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能继续危害社会的情况,可以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和决定,公安机关负责执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审理程序,包括合议庭审判
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制度的完善与问题解决。首先,介绍了精神病患者强制医疗的背景和现状,强调了需要医学、法律和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其次,指出了精神病鉴定主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接着,提出了法院在审理中如何有效组建合议庭和后续救济的建议。最后,提出
强制医疗的概念和范围,介绍了强制医疗的定义以及包括性病、吸毒、精神病、传染性公共疾病等在内的主要适用范围。同时,详述了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措施,包括决定机关、启动主体和程序等。强制医疗的启动可通过检察院申请或法院决定的方式进行。此外,也强调了公安机关、
强制医疗的法律措施和监督机制。包括建立执行案件信息衔接机制,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如加强收治管理活动检察、保护性医疗措施监督等,完善检察官约见谈话机制,并推动建立社会化救助体系以确保被强制医疗人的持续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