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原则
1、平等自愿的原则。平等指的是加害人和当事人在协商过程的机会平等、地位平等。自愿指的是双方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检察机关在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不得强迫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在被害人同意和解之后,检察机关应予以调查,被害人同意经济赔偿是正当的自愿想法还是由于当事人的威逼利诱和某些外力迫使做出决定。如果被害人不同意和解,检察机关也应该尊重被害人的最终决定。
2、合法性原则。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自2013年一月一日起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更加注重保护被害人的切身权益。同时,增加了规定特别程序,减少了刑事和解过程的摩擦。加害人应该受到与其刑事责任、承受能力相应的惩罚,当事人不应利用加害人害怕被送进监狱等类似恐慌心理对其提出无理的要求。
3、公平公正的原则。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影响刑事和解制度公平公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有无赔偿能力,而是监督机制的落实。没有赔偿能力的加害人难以获得当事人的原谅,被判刑罚相对较重,而有赔偿能力的加害人在调节者的劝说下和当事人的强硬态度下做出“破财挡灾”的举动,情况严重时当事人收了钱却反悔签署和解协议书,被害人的权益必受到损害。
4、考虑利益的原则。传统司法重视对加害人的惩罚上,刑事和解制度努力关注当事人通过刑事程序获得的经济赔偿和精神慰藉,获得有利于被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效果。刑事和解制度在考虑双方当事人的基础上考虑到社会利益。刑事和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减轻刑罚的内涵,和解过程中衍生的有钱人的专利想法,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和解问题的明确规定。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侵犯人权罪和侵犯财产罪,在被害人获得满意的赔偿和道歉后,可从轻处理被告人。但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有限制,如仅限三年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类过失犯罪不适用等。
刑事案件简易程序是指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所适用的相对简单的审判程序。它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必须符合三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要和解的,需要双方当事人自愿,自愿和解的,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申请,并且进行审查。人民调解员将参加刑事和解的各方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刑事和解程序正式开始。人民法院或司法行政部门派出的监督员应当对整个和解
即需要作有罪答辩。这是刑事和解程序的首要条件,也是双方疏通情感阻滞的渠道,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认罪,则无法进行和解。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应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进行。也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只能适用轻罪案件如判处三年以下、、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