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刑事案件注重对加害人的刑事追究,认为对加害人进行刑事追究就是对被害人恢复了正义,而被害人是否得到赔偿似乎不太重要。然而,刑事和解强调对被害人利益的重视和保护,是通过理性和宽容对待犯罪人来获得犯罪人的认同,削弱其反社会意识。在刑事和解中,犯罪分子通过真诚悔罪和积极赔偿获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不再受到刑事追究或轻判。这样,犯罪分子能够充分体验到社会和他人的宽容和温暖,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避免了因被监禁而再次犯罪;避免了因入狱而家庭破裂的隐忧;避免了长期监禁后被释放对社会的疏远感和不适应感。这些都有利于犯罪分子的改过自新、重新融入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在实践中,一些轻伤害案件常常因小事或意气之争而发生。刑事和解是在一种缓和亲切的氛围下,当事人双方进行理性的沟通与对话,达成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和解协议,双方可以互相谅解,既可化解纷争而免于诉讼,也可恢复彼此之间的关系,便于以后和睦相处。与此相比,诉诸法院可能导致关系彻底破裂而无法弥补。此外,一般老百姓对如何适用法律来解决争议缺乏常识,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刑事和解符合中华民族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实现公正和效率,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使情理法有机融合,有助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目前,案多人少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审判力量明显不足,而各类刑事案件呈逐步增多的趋势,而国家的司法资源又相对有限,这导致各级司法机关积累案件,进而导致案件处理拖延,公众普遍对司法机关不信任。然而,刑事和解不同,和解的过程和最终决定权由被害人和被告人自主控制,司法机关只需监督和解是否合法和正当。因此,司法机关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更重要、复杂的案件,从而实现诉讼经济的目标,提高了处理刑事案件的效率。
总之,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模式,符合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确定了公诉案件刑事和解这一制度,顺应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刑事和解使得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双方都能接受处理,可以尽量减少双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对立,减少上诉、申诉、上访和其他后遗症,既能节省司法成本、提高刑罚效益,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加害人及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实现加害人的再社会化。因此,刑事和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和解问题的明确规定。刑事和解主要适用于侵犯人权罪和侵犯财产罪,在被害人获得满意的赔偿和道歉后,可从轻处理被告人。但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有限制,如仅限三年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类过失犯罪不适用等。
刑事案件简易程序是指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所适用的相对简单的审判程序。它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必须符合三条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要和解的,需要双方当事人自愿,自愿和解的,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申请,并且进行审查。人民调解员将参加刑事和解的各方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刑事和解程序正式开始。人民法院或司法行政部门派出的监督员应当对整个和解
即需要作有罪答辩。这是刑事和解程序的首要条件,也是双方疏通情感阻滞的渠道,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认罪,则无法进行和解。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应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进行。也有人认为,刑事和解只能适用轻罪案件如判处三年以下、、等案件。刑事和解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