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公务罪可以刑事和解吗
属于法定范围的,刑事诉讼可以和解
(一)未成年人的轻微刑事案件可适用刑事和解
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给予特殊、优先的保护是各国法律都予以遵循的一个原则。
(二)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的轻微刑事案件可适用刑事和解
对于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刑事犯罪,我国新修订的刑法第十七条就已经规定了“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这样的规定是一种文明和人道主义的体现。从现实情况而言,年逾七十者,其人身危险性已大大降低,因此对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的轻微刑事案件亦可以考虑适用刑事和解。
(三)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可适用刑事和解
所谓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不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特殊性,国家工作人员乃是法律赋予职权行使公权力的人员,法律赋予其行使公权,就意味着其必须对国家的委托忠诚和诚信,而不可违背国家授予其权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权谋私。
(四)熟人之间的案件可适用刑事和解
法律对于熟人之间的某些案件已经明确规定要予以从轻、减轻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按此精神,对于熟人之间的案件适用刑事和解无可厚非。且熟人之间亦常常受到伦理、道德、情义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调整下,可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刑罚来控制、预防犯罪,这种社会效果有时甚至比用刑罚换来的社会效果更佳。
刑事和解的相关程序及条件。在刑事案件中,如果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都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被告人从宽处理。刑事和解的条件包括犯罪嫌疑人认罪、双方自愿,并适用于轻微刑事案件如未成年人和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的案件,但不适用于国家工作人
刑事和解的定义、特点、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刑事和解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通过直接沟通、共同协商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司法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理的诉讼活动。其特点是私人之间的和解,当事人自愿合意的产物,非国家司法机关主导。
如果一个公民只是被司法机关采取了刑事拘留措施,之后没有证据证明构成犯罪,而被无罪释放的话,那么他并没有犯罪记录,也就没有案底。根据《公安机关出具有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工作规定》的规定,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不包括以下情况:1.刑事和解协议、撤销刑事案件决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诈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可能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诈骗案件是可以进行和解的。第二百八十九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