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1款规定,法定不起诉是指当犯罪嫌疑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时,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六种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如果某行为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能认定为犯罪。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检察院不能提起诉讼,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中国《刑法》第76条、77条的规定,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诉,因为犯罪分子对社会已无危害,没有必要再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特赦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或国务院的建议,经过审议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凡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对特定犯罪人免除刑罚的,公安机关不得立案侦查,检察机关也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侮辱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和侵占等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果被害人及其他有告诉权的人不提出告诉,或者提出告诉后又撤回告诉,人民检察院依法作不起诉处理。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意味着失去了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追究其刑事责任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终止刑事诉讼。
除以上情形外,还有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相对不起诉,即酌定不起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以下情形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10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19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是聋哑人或盲人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20条、第21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犯罪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22条的规定,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24条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27条的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根据《刑法》第28条的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检察院在确认犯罪嫌疑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后,还必须在犯罪情节轻微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考虑适用不起诉。人民检察院要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犯罪目的和动机、犯罪手段、危害后果、悔罪表现以及一贯表现等因素,只有在确实认为不起诉比起诉更为有利时,才能做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此种不起诉的前提是案件必须经过补充侦查。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有权在起诉与否之间做出自主选择,因为证据不足属于不具备起诉条件的情况,因而不能提出起诉。因此,“可以”一词的表述并不准确,科学的表述应为“应当”。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则》,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或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属于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如果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如果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如果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且无法合理排除这些矛盾,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如果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刑事案件撤回起诉的法律依据及行使条件。法律依据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如情节轻微、已过追诉时效等可撤回起诉。行使条件则需满足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并非被告所为等实质条件以及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形式要件。撤诉与其他诉讼程序有明显区别,一经准许,原诉讼
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利及其相关程序。当被不起诉人对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存在异议时,可向检察院申诉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同时保障犯罪嫌疑人对此决定的申诉权。在特定情境下,被不起诉人如有合理的理由认为自己未犯罪,仍可申诉并提出赔偿。申诉程序包括复查、
刑事案件复查的相关法律规定。其中,包括刑事申诉案件的审查期限、复查程序以及不服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刑事处理决定申诉案件的复查。复查过程中需要全面审查申诉材料和案卷,并制作阅卷笔录。如原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当补充调查。同时,对于被害人及被不起诉人提出
我国刑事诉讼中关于检察院不起诉后,公安、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的复议期限和情形。公安机关对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要求复议,但期限未明确规定。被害人或被不起诉人如认为不起诉决定有误,可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申诉或复议,检察院将作出复查决定。不起诉的情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