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要认定犯罪成立,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件,即犯罪的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危害的对象,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包括犯罪的行为和结果。犯罪的行为是指犯罪主体通过某种行为实施犯罪,而犯罪的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导致的后果。
犯罪的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体,而法人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犯罪结果,但仍然故意实施;过失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大意或不负责任而实施犯罪行为。
法定不起诉是指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6种情形中除“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情形外的其他5种情形之一,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酌定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酌定不起诉的情形包括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受过刑罚处罚的,聋、哑、盲人犯罪的,防卫过当,避险过当,预备犯的行为,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的行为,从犯的行为,胁从犯的行为,自首且犯罪较轻的,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酌定不起诉从法律上说是对犯罪嫌疑人作无罪处理。
存疑不起诉是指对于经过二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存疑不起诉的情形包括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有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而无法排除的。对于存疑不起诉的,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提起公诉。
商标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包括善意使用、非商标方式的使用以及不引起混淆和误认。善意使用指出于善意行为,仅用于叙述商品或服务,而非为了商标使用的目的。非商标方式的使用是为了说明商品或服务,必要且合理。商标的合理使用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避免商标侵权
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构成要件。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体现在其权利、义务的综合体现,与行政职权、行政优益权等密切相关。行政主体的构成要件包括享有并行使公共行政权力、能以自己名义实施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责任,以及在形式上是一定的组织。行政主体的存在和作用对于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特征、客观特征、主体特征和主观特征。环境监管失职罪侵犯的是国家环保机关的监管活动及执法人员权力行为的正当性。犯罪客观表现为环保部门的不负责任行为导致环境资源破坏和公私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犯罪主体是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
买卖合同成立的要件,包括订约主体的存在和行为能力、达成合意的主要条款、依法进行的合同订立以及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等。同时详细解释了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因素,包括承诺生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成立地点的法律意义及不同形式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