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件事实
案件事实部分应准确、详尽地叙述检察院审查查明的案件真实情况。在叙述过程中,应围绕不起诉的法定条件和特征展开,重点突出据以决定不起诉的事实。为确保逻辑严密性,应将叙述事实与处理结果紧密联系起来。根据不同案情,可采取不同的写法,突出各自的特点。2. 证据
不起诉决定书应充分收集证据,不能因不起诉而忽略或不准确地叙述证据。如果不起诉决定以被告人无罪为前提,应在叙述被告人无罪事实的同时,列举证明被告人无罪的证据。若所列举的证据不准确或不充分,将无法证明被告人无罪。因此,证据部分不可或缺,必须认真书写。3. 理由及法律适用
不起诉决定书应包括理由及法律适用部分。通过对被告人行为事实的高度概括,应说明其行为的性质、后果及在法律上的意义。然后引用刑法或刑事诉讼法条款,作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最后,引用《刑事诉讼法》第142条作为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法律根据。这样可以确保决定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刑事案件撤回起诉的法律依据及行使条件。法律依据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如情节轻微、已过追诉时效等可撤回起诉。行使条件则需满足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并非被告所为等实质条件以及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形式要件。撤诉与其他诉讼程序有明显区别,一经准许,原诉讼
刑事诉讼中的不起诉决定书与刑事处罚之间的差异。法定不起诉是根据法律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人民检察院只能作出不起诉决定;酌定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决定是否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是指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整体而言,不起诉决定书与刑事
检察院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对于不起诉决定的程序和善后工作。审查程序包括撰写审查报告、提交给主管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不起诉决定由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行使,人民检察院应公开宣布并送达不起诉决定书。善后工作包括解除强制措施和扣押冻结,并提出检察意见移送相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