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经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例如,侦查过程中可能出现事实搞错或对法律理解有误的情况,将非犯罪行为误认为犯罪,或将无辜之人误认为犯罪嫌疑人。此外,对于精神病人或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法律规定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在这些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如果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案件时,如果发现证据不足或事实不清,应当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或自行侦查。一般情况下,检察院不应当直接作出不起诉决定,而应经过补充侦查后再作决定。只有在经过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才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例如,经过补充侦查后仍然缺乏定罪的主要证据或基本证据,或定罪证据存在疑问且无法查证属实,各种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且无法合理排除,可能得出其他结论等,都属于证据不足的情况。并非一定要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才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法律并没有要求。只要人民检察院认为证据不足且无需进行第二次补充侦查,即可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1.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
2.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
4.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死亡。
5.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人民检察院可以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且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主要指的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例如,某些犯罪行为是初犯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是过失犯罪且情节较轻,不需要判处刑罚,这样更有利于对其本人的教育。
2. 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应当或可以免除处罚。例如,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或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情况。刑法针对这些情况都有具体规定,有些情况可以免除处罚,有些情况应当免除处罚。
以上是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四种情况。人民检察院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应当制作不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布,同时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给被不起诉人及其所在单位。如果被不起诉人被羁押,应当立即释放。不起诉决定在法律后果上属于无罪。
刑事案件撤回起诉的法律依据及行使条件。法律依据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如情节轻微、已过追诉时效等可撤回起诉。行使条件则需满足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并非被告所为等实质条件以及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形式要件。撤诉与其他诉讼程序有明显区别,一经准许,原诉讼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
刑事案件中证据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应作出不起诉决定,解除相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对于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应当撤销案件或不起诉等。同时,公安机关应当侦查收集证据,法院则应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法判决
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院申诉程序的要求。对于不起诉决定的申诉,被害人或被不起诉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院将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被害人可据此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程序确保了申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