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经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例如,侦查过程中可能出现事实搞错或对法律理解有误的情况,将非犯罪行为误认为犯罪,或将无辜之人误认为犯罪嫌疑人。此外,对于精神病人或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法律规定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在这些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于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如果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案件时,如果发现证据不足或事实不清,应当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或自行侦查。一般情况下,检察院不应当直接作出不起诉决定,而应经过补充侦查后再作决定。只有在经过补充侦查后,仍然证据不足,才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例如,经过补充侦查后仍然缺乏定罪的主要证据或基本证据,或定罪证据存在疑问且无法查证属实,各种证据之间存在矛盾且无法合理排除,可能得出其他结论等,都属于证据不足的情况。并非一定要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才能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法律并没有要求。只要人民检察院认为证据不足且无需进行第二次补充侦查,即可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1.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定为犯罪。
2.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
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
4.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死亡。
5.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人民检察院可以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且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情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 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主要指的是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例如,某些犯罪行为是初犯且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是过失犯罪且情节较轻,不需要判处刑罚,这样更有利于对其本人的教育。
2. 犯罪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应当或可以免除处罚。例如,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或属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情况。刑法针对这些情况都有具体规定,有些情况可以免除处罚,有些情况应当免除处罚。
以上是人民检察院对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四种情况。人民检察院在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应当制作不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布,同时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给被不起诉人及其所在单位。如果被不起诉人被羁押,应当立即释放。不起诉决定在法律后果上属于无罪。
免予起诉的概念、决定及条件。免予起诉适用于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依法自主决定。免予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具有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情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免予起诉决定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包括制作免予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
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程序,包括不起诉的法律规定、不起诉决定书的内容以及处理措施和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犯罪情节轻微可做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需明确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不起诉的根据和理由等。对于被不起
《刑事诉讼法》对于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法律规制。规定对于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包括供述、证言和物证等。同时,也强调了人民检察院在调查核实非法证据收集情况时的职责,包括提出纠正意见和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司法公正,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国家对于滥用职权的案件中当事人可以请律师进行辩护的问题。律师在滥用职权案件中扮演辩护角色,帮助当事人进行无罪或罪轻辩护,并处理相关程序事宜。相关法律知识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规定了滥用职权罪的情形及应予立案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