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体系规定了大量的合并审理规范,归纳起来有两种情形:应当合并审理和可以合并审理。致于合并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法律和司法解释很少涉及。实务中对合并审理认识及采取的做法差距很大,比较突出的是:合并审理的案件是否必须合一作出壹份判决,合并审理是否必然导致案数的合一,合一判决的案件类型及并案时机如何确定,不同的选择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以及人民法院审理流程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不慎重对待。
(一)、合一判决的案件类型。合并审理在学理上的概念,是指将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置于同一空间和时间一并进行审理,即以同一个法庭,同一段时间完成调查、辩论,使共同诉讼人、其他当事人都一同完成诉讼行为。所以合并审理主要是指将不同案件给同一承办人承办,并合并开庭审理的行为。笔者注意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一条未采用历来贯用的“合并审理”一词,而是用了“并案审理”,笔者认为“并案审理”比“合并审理”内涵丰富,不仅包含审理行为的合一还包含案数的合并,此类案件必须合一判决,作出一份判决书。为保证诉讼的公正,数个诉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案件,应当并案审理。据统计,法有明文规定“应当”合并审理或者直接规定并案审理的案件基本属于此类。如必要共同诉讼之合并、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的诉与原诉之合并、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仲裁裁决所提起之诉之合并。数个诉之间彼此独立、可分的案件,立案时已经分别立案的,如非确有必要,不必并案合一判决。如普通共同诉讼之合并。
(二)、合并审理的法律手续
由于诉讼与审理、流程控制、结案归档、司法统计的需要,合并审理的案件应坚持一个原则:立审一致、一案一号。
1、立案时并案或者在流程表上标注系列案件。对于符合法定应当合并审理或者并案审理的案件,当事人分别起诉的,立案庭应当作为一个案件编立案号;对于符合可以合并审理的案件,尽可能依当事人的起诉分别立案并连续编号,并在案件流程信息表上标注“系列”案件,以便进入审理程序后业务庭决定是否合并审理(即合一开庭)。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直接向审判庭提起合并之诉的,审判庭依法并案审理或者决定并案审理的,应先由立案庭将其并入原来已经受理的案件,并向当事人出具相关的法律手续。
2、决定合并审理的,应书面通知当事人。依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普通共同诉讼案件合一开庭的,还应有当事人同意合并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业务庭不得将所合并的案件随意并案合一判决,如确有必要应于开庭前通知立案庭销号后并案。以防“打包”判决书(一份判决上列数个字号)的出现。
一起关于钱某起诉赵家兄弟的具体案件,包括起诉状或一审判决书的结构和内容。起诉状或判决书包括标题、当事人信息、诉讼请求等部分,详细陈述了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若调解无效,法院应继续审理并根据案件情况作出判决。
宣判后收到判决书的时间及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当庭宣判的案件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案件则在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判决书的生效时间因一审、二审及不同案件类型而异。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判决生效后的探监程序,包括探监时间条件和家
刑事判决书的构成和要点。刑事判决书的首部包括标题、编号和公诉机关或自诉人的情况,需要详细说明被告人的身份背景。同时,还探讨了案件的审理情况,包括案件的由来、审判组织和到庭情况等。通过详细阐述刑事判决书的构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辨别刑事判决书的真伪。
民事、行政和刑事裁定书的生效时间。一审判决书在上诉期满后的第十六天生效,行政和刑事一审判决书在收到判决书后的第十五天未上诉则生效。二审判决书因实行二审终审制度,在送达时即生效。同时,还介绍了不同案件上诉期间的计算方式,如遇法定假日则延期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