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来看,失火罪对公共安全的危害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危害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和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火的燃烧需要依附于财物,没有财物的燃烧很难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单纯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情况是罕见的。
失火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指行为人实施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为。首先,行为人必须有引起火灾的行为。失火通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吸烟引起火灾,取暖做饭时不慎引发火灾。在森林中乱烧荒,或者在做饭、取暖时不注意防火措施,导致火灾并造成重大损失,都构成失火罪。如果在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或擅离职守,或者在生产过程中违章作业或强令他人违章作业导致火灾,分别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重大责任事故罪。如果火灾不是由行为人的失火行为引起,而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不构成失火罪。其次,行为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仅有失火行为,未引起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严重,不构成失火罪,而属于一般失火行为。最后,上述严重后果必须是失火行为所引起的,即与失火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特征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
失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具有某种业务身份的人员,在执行职务或从事业务过程中由于过失引起火灾,不构成失火罪。
失火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过失可以出于疏忽大意,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导致火灾发生。过失也可以出于过于自信,即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但由于过于自信地相信火灾可以避免,结果火灾发生了。这里的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是指行为人对火灾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导致火灾的行为的心理态度。在实践中,有些案件中的行为人明知故犯,即明知在特定区域内禁止吸烟却仍然继续吸烟等,但对火灾危害结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发生。这种情况下应当定为失火罪。行为人对火灾的发生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过失,这是其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如果查明火灾是由于人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例如雷击、地震等,属于意外事故,不涉及犯罪问题。
刑事判决书的送达对象包括人民检察院、当事人及其相关代理人、近亲属等,还涉及送达传票等诉讼文件的相关规定。刑事判决书是法院对刑事案件判决的书面决定,分为第一审和第二审。被告人对第一审判决不服可上诉,第二审判决为终审。送达期限有明确法律规定,必须在规定时
刑事判决书的在线查询、定义、概述、指导和制作注意事项。人们可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在线查询大部分刑事案件的判决书,但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无法查询。刑事判决书是法院对刑事案件审理后依法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书面决定,分为第一审和第二审。制作刑事判决书时
刑事自诉案件的流程和相关细节。自诉案件包括侮辱、诽谤罪等案件类型,自诉人需向法院递交刑事自诉状。法院会认真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案件审判过程中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自诉人需积极参与庭审,否则可能按撤诉处理。最终,法院会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嵩县人民检察院对付某某、杨某某、田某某三人的滥用职权指控。三人在栾川县某局任职期间,违反规定将某些企业列入小企业关闭计划,导致这些企业非法获得国家补贴资金。案件通过合议庭审理,有证据证明三人滥用职权,但付某某的辩护人认为付某某不构成犯罪。案件详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