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行政处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新的违法行为的出现,防止、纠正侵犯权利行为,保障人民权利和社会秩序。为了达到法律的目的,行政处罚应与违法行为人的过错大小相一致,而不是违法行为人的地位高低。
如果给予过错很大的违法行为人很轻的行政处罚,就不能使其畏惧法律的威慑作用。相反,如果对于过错很小的违法行为人很重的行政处罚,就有可能使其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不利于防止、纠正违法行为的发生。
根据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对于每一个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性质和情节相同,应给予相等的行政处罚。如果对同样责任者给予不同轻重的行政处罚,就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在同一案件中,行政主体给予违法责任重者较轻的行政处罚,或给予违法责任轻者较重的行政处罚,都是不公正的。虽然从单方的行政处罚来看并无明显的畸轻畸重,但这种处理难以使被处罚者接受,甚至有可能引发逆反心理,与社会相对抗,不利于纠正违法行为和防止类似违法行为再次发生。
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行政主体应考虑到被处罚人的实际承受能力,避免给予过重的行政处罚导致被处罚人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给予过重的行政处罚难以使被处罚人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甚至可能导致其作出新的违法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城管是否具有执法权的问题。执法主体分为法定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和法定机关委托行政机关三类。国务院或省级政府可决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但人身自由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部分大城市通过地方立法授予城管立法权,但并非所有城管都具有执法权。地方政府的
拆迁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拆迁行政争议案件的权限。《行政诉讼法》对拆迁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了肯定性和排除性的规定。肯定性规定包括人民法院受理行政处罚、
第五十条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做出的罚款决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行政处罚法的有
法院的赔偿款是属于国家赔偿中的刑事赔偿或者行政赔偿,而不属于行政性的罚款,赔偿和罚款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民法院作出罚款决定的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作出罚款决定的法律依据是有关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处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