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行政处罚设置权力结构中,法律规定地方立法中有一定的行政处罚设置权,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为了考虑到各地的特点,给予地方一定的立法权和行政处罚的设置权是必要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为了满足当地改革进程的需要和积累经验,在法制统一的前提下,给予地方一定的创制性立法权和行政处罚设置权是必要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制定地方所需要的每一项法律、法规。
有些法律、法规技术性较强,地方特点复杂,国家难以统一制定,难以考虑各种细节问题。
有些法律规范需要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各种社会关系变动较大,国家不宜轻率地统一立法。
许多法律、法规原则性较强,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地方立法进行细化。
为了保证宪法规定的法制的统一性,地方立法中的行政处罚设置权是有限的。对这一原则性问题,下文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治安案件的跨地域抓捕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进行异地抓捕。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但如果居住地公安机关更适宜管辖,也可以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涉及特定案件的除外。公安机关在抓捕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病危是否能免除行政处罚的问题。虽然病危状况本身不能免除处罚,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以及特定情节和表现等,可以考虑是否免予行政处罚。
行政限制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对物权施加的约束、直接性质、非惩罚性质、对被限制人的不利性质以及与权利移转的区别等。行政限制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直接约束物权行使的非惩罚性行政行为。行政限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其关注的是物权行使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对于销售未遂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不予处罚,构成违法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行政处罚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告知权利、听取陈述等步骤。执行行政处罚时应遵守当事人自觉履行、不停止执行等原则,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处罚决定得到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