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是指当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只有行政主体才能享有行政权,实施行政行为,从而构成行政赔偿的基础。行政主体通常由行政人员组成,行政行为是由行政人员作出的。因此,行政主体往往具体化为相关的行政人员。没有行政主体,就无法构成行政赔偿。司法机关作为司法权主体,行政机关作为机关法人,行政人员作为公民等引起的赔偿,都不属于行政赔偿范畴。
只有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行为,才能构成行政赔偿。非行政行为,如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行政机关的民事行为以及行政人员的个人行为等,都不能构成行政赔偿。
只有违法的行政行为才能构成行政赔偿,合法的行政行为不能构成行政赔偿。行政赔偿的要件仅限于客观上行政行为的违法性,而不以行政主体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要件。
行政赔偿是由行政主体违法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而引起的。首先,违法行政行为必须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构成行政侵权行为,从而构成行政赔偿的基础。如果侵犯的不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则不能构成行政赔偿;如果违法行政行为有利于相对人的违法减免税,也不能构成行政赔偿;如果剥夺的是相对人的非法利益,同样不能构成行政赔偿。其次,行政侵权必须造成实际损害。如果违法行政行为未造成实际损害,例如未举行听证但未影响相对人实体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或者该行政损害不是由该行政行为造成,而是由于相对人本人的过错造成的,也不能构成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责任由国家承担。行政主体是由国家设立的,其职能属于国家职能,行政权力也属于国家权力。行政主体及其行政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实施的职务活动代表国家进行。因此,当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应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而不是由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行政主体作为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的同时,也是国家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代表,即赔偿义务人。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律师服务收费的收费标准,包括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两种形式。政府指导价适用于代理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等,市场调节价则是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律师服务收费可以采取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等方式。对于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案件
行政赔偿的申请条件,包括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对公民身体造成伤害或死亡、违法行政处罚、其他违法行为造成身体伤害或死亡、非法采取财产强制措施以及违法征收财物或造成财产损害等情况。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公民在以上情况下可以申请行政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