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许可法 > 行政许可实施 > 无运输许可证驾车闯关撞死检查人员构成何罪

无运输许可证驾车闯关撞死检查人员构成何罪

时间:2024-03-15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8777

无运输许可证驾车闯关撞死检查人员的法律分析

一、案件经过

某日深夜,被告人刘某驾驶装运木材的货车行驶在国道上。由于没有办理木材运输许可证,刘某试图逃避木材检查站的检查。当车行至检查站时,他发现前方有检查人员站在公路中间靠左侧,示意他停车接受检查。为了逃避检查,刘某没有刹车减速,而是以原有的正常速度向右打方向避让。然而,由于操作不当,他撞到了检查人员王某,导致王某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犯罪嫌疑人的罪名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一人以上死亡,负事故全部责任,将被定罪处罚为交通肇事罪。因此,本文认为刘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三、交通肇事罪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都涉及到致人死亡的后果,但在主观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并对伤害结果持有故意,可以是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而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过失地伤害他人身体,导致他人死亡,行为人只对伤害结果存在过失,没有故意伤害他人的意图。换句话说,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人受伤,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导致他人伤亡的结果发生。在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方面,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同。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持放任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行为人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危害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主观意愿,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此外,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可能不发生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依据,误认为凭借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则没有任何主客观条件作为依据,完全是依靠侥幸心理。

四、刘某的主观故意分析

首先,刘某没有伤害王某的目的和动机。他的主观故意主要是为了逃避木材检查,因此采取了向右打方向盘避让拦车的王某的措施。这表明他并不希望伤害结果发生,甚至反对伤害王某的结果。同时,刘某完全相信王某会及时撤离,从而避免或减轻伤害结果的发生。其次,从主客观条件依据上来看。刘某知道自己没有办理木材运输许可证,为了避免受到处罚,他试图绕过王某以逃避检查。在国道上以正常行驶的速度,刘某既没有减速也没有加速,只是想避开检查人员。此外,王某与车辆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推断刘某在当时的主观上认为王某看到车辆未减速行驶时应该会及时避让,而不会受伤。因此,刘某的主观上是一种已经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的自信过失。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本案的具体情况,我们需要考察刘某对王某重伤和死亡后果持有的是放任态度还是轻信能够避免的态度,即刘某是否具有伤害王某的故意。综上所述,根据刘某的主观故意分析,我们认为他的行为应当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危险品运输资格证申请条件

    危险品运输资格证的申请条件和办理步骤。申请人在满足驾驶证要求、年龄限制和无重大交通事故记录的前提下,需要提交相关资料并经过初审和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资格证。在申请过程中,还需进行增项申请和前往交管局盖章确认。

  • 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

    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特许经营是一种基于合同的商业活动,其中特许人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给被特许人使用,并要求被特许人在统一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特许人必须具备特定资格,并且特许权的授予是核心。统一经营模式、特许经营费用也是特许经营的重

  • 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和形式

    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设定形式以及设定权限和应遵循的规则。设定主体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等。设定形式涉及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法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在不同情况下的设定权限。设定行政许可需遵循明确规定实施机关、条件、程

  • 第一次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所需材料

    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所需材料。首次办理需准备自动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并复印第二联填写,还需提供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说明、进口设备物料清单及企业合同章程等相关材料。而第二次办理则需提交自动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复件第二联及其他相关文件

  • 特许经营协议
  • 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办事程序
  • 物权法规定建房屋可否抵押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