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收费项目类型化是为了将具有共性的具体收费项目归为同一类别,从而规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收费权,并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不同的视角,行政法学者对收费类型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按收费原因划分为规费和使用费。规费是指行政机关为个人或企业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时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外事规费、内务规费等。使用费是指行政机关许可特定相对人使用某类公共设施或自然资源时收取的费用,如对公共交通、教育设施等的收费。
按收费功能划分为对拥挤性准公共物品的收费和对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的收费。拥挤性收费是指对提供那些虽为整个社会公众所共享、但在消费数量上具有一定程度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收取的费用;价格排他性收费是指对提供那些名义上可以向全社会提供,但效益可以定价排他的准公共产品或服务收取的费用。
按收费来源划分为特许金、规费、使用费和工程受益费。特许金是指享有政府准予的权力而交付的费用,如各种注册费;规费是指利用政府提供的劳务而交付的费用,如证照费;使用费是指利用国有资产或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而交付的费用,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工程受益费是指为满足兴建公共设施的资金需要而由特定地区居民支付的费用。
按收费目的划分为成本性收费和效率性收费。成本性收费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为特定相对人提供特定服务时,对特定受益者收取的费用,包括手续费、证照费、养护费和司法费;效率性收费是指行政主体为提高自然资源、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对特定自然资源、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征收的费用,包括拥挤性公共设施使用费、资源费和损害赔偿费。
由于行政收费涉及面广,具体收费项目繁多,上述分类未必能全面地合理界定行政收费类型。根据行政收费目的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收费类型进一步界定为拥挤性收费、修正性收费、界定性收费和补偿性收费四类。
拥挤性收费,也称为准入性收费,是为了有效限制消费量,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准公共物品进行收费。典型的拥挤性收费包括土地、矿藏、河流、湖泊、森林、教育、高速公路等。拥挤性收费的理论支撑来自于准公共物品分配效率最大化理论。通过以成本补偿为标准的行政收费,可以使公众意识到这些产品或服务都不是无偿的,从而理性选择享用项目,避免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过度需求。同时,拥挤性收费还有助于增加国家对这类资源或设施进行保护、修复和再生的资金来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修正性收费是为了治理负外部效应而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组织支付的成本,其费用由负外部效应产生的主体支付。修正性收费适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正当活动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不可完全避免的污染。典型的修正性收费包括排污费、事故处理费、特许行业管理费(如烟酒市场管理费)、土地闲置费等。修正性收费的理论支撑来自于负外部效应矫正理论。
界定性收费是指政府部门或公共组织提供城市土地、矿产、森林、水流、草原、山岭、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给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使用时收取的费用。这类公共资源在经济学上一般被称为“池塘物品”。界定性收费首先有助于明确国有资源产权,使产权主体能够自觉合理地使用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其次,界定性收费可以保障国家在保护和再生国有资源方面的投资得到充足的经费支持。此外,由于国有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特点,充足的经费也可以帮助国家寻求和研发可替代资源的产品,促进资源的再生。
补偿性收费是指行政相对人因享用行政主体提供的特定服务而依法向国家交纳的费用。补偿性收费的理论依据为行政特别支出补偿理论。补偿性收费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主要包括手续登记费、证照性收费和单薄工本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关于行政许可延续的期限以及行政许可的办理时间和方式。行政机关应在许可有效期届满前决定是否准予延续,若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则视为自动延续。行政许可办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四十五日,必要时可延长十五日。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后,应
行政许可设定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指出行政许可的设定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地域性和特定背景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文章阐述了随着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行政许可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同时,行政许可的设定也涉及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不同地区的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应当采用书面合同而未采取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类合同除特殊规定外通常被视为无效。合同无效后需返还财产或进行补偿。同时,文章还列举了合同无效的具体情形,包括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违反法律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