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法中,出现“应当”、“不得”、“必须”等字样的条款是强制性规范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条款对公司及当事人的义务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例如,《公司法》第五条规定了公司从事经营活动时必须遵守的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等要求,并承担社会责任。又如第十一条规定了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的要求,第十二条规定了公司修改公司章程、改变经营范围时需要办理变更登记的规定。此外,第六十三条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每年需要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第六条规定了设立公司需要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公司不得设立。这些条款都是对公司积极义务的强制性规定,具有概括性和原则性。
此外,对股东的消极义务也有强制性规范。例如,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这些强制性规范多出现在总则和概括性、原则性的条款中,体现了强制性条款的宏观性特征。
并不是所有没有出现“应当”、“不得”、“必须”等字样的条款都不具有强制性规范的效力。在公司法中,有些条款虽然没有这些字样,但同样具有强制性规范的效力和作用,也是公司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表现形式。
例如,《公司法》第四条规定了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对股东权利进行了强制性规范。第三十八条对股东的十一项权利、第四十七条对董事的十一项权利、第五十四条对监事的权利的规定,从法律的角度限定了他们的具体权利,规定了不得越权行使职权的要求。虽然这些条款没有使用“应当”等字样,但同样是一种强制性规范的表现。
在公司法中,违约责任是一种强制性规范的责任形式。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股东违反出资义务的后果是需要向公司足额缴纳出资,并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这项责任是法定的,不得以设立人的约定而免除;同时也是无过错责任,不以设立人的过错为承担责任的要件;又是连带责任,即所有设立人都对资本不足承担填补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公司法在这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享有请求权的主体包括公司本身、已付足股款的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相比之下,股东最容易发现出资不实的真相。然而,股东行使请求权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和奉献,因为他们不仅需要代替他人付出资的义务,还需要承担相关责任。因此,股东行使这一请求权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有权提出仲裁检验的申请人种类,包括司法机关、仲裁机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并详细说明了仲裁检验的质量判定依据和检验方法。质量判定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定或国家强制性标准等,而检验方法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或生产方出厂检验方法等
代履行的定义和条件,代履行是行政强制执行的一种方式,当义务人未履行法律义务时,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方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收费。同时,还探讨了执行法的定义及直接强制的使用条件,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或情况紧急时,可采取直接强制执行,但必须遵守法律
捕杀行为并不属于我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之一。行政强制措施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等。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特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捕杀行为不在其列。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和主体限制。行政强制措施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实施,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并不得超出其职权范围,其实施主体是具有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或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