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这一规定明确,对拟进入机关的人员和拟调整的人员应当严格审查把关,避免形成回避关系。对可能形成回避关系的,应当予以调整;对因婚姻、职务变化等新形成的回避关系,应当及时予以调整。
规定同时明确,公务员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应当予以免职;公务员应当主动报告应回避的情形。有需要回避的情形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影响公正执行公务,造成不良后果的,应当给予相应处分。
公务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回避有: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公务回避。
任职回避,又称职务回避,是指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做出的限制。任职回避是一种任用关系的限制,不允许有规定范围内具有亲属关系的人在同一部门或单位任职。根据规定,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隶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人事、审计、财务工作。
地域回避。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此规定,地域回避的条件为:(1)适用地域回避的行政机关为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2)适用地域回避的人员是担任上述机关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包括乡、县级党政正职、纪委书记、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党委组织部长、人事局长、监察局长、公安局长等。(3)适用地域回避的情形包括在原籍任职或在一地担任领导职务较长时间。
公务回避。公务员执行职务时,涉及本人或者本人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婚亲利害关系的,或者具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情形的,应当回避。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任职回避是对公务员在担任某些关系比较密切的职务方面做出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地域回避主要针对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人员
公务员政审回避关系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同时,阐述了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内容,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地域回避适用范围为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包括在原籍任职或在一地担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三大特点及其具体实施办法,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任职回避限制具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担任关系密切的职务;地域回避要求公务员不得在亲属集中的地方任职,以保持公正;公务回避则是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遇到法定情形需进行回避,以避免受
公务员回避制度的法律规定,包括任职回避、地域回避和公务回避。该制度是为了防止公务员因个人利益和亲属关系等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任职回避针对有法定亲情关系的公务员在职务上的限制;地域回避规范乡级、县级机关主要领导职务人员的地域来源;公务回避则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