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法学中,作为与不作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划分的。这个标准应该体现在程序上。只要行政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程序行为,即表现出积极的作为行为状态,无论该行为在实体内容上是为或不为,都应该被视为行政作为。相反,如果行政主体没有进行任何行为,则被视为行政不作为。例如,在颁发许可证的案件中,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的申请作出了明确的不予颁发的决定,并说明了理由,这就是典型的程序上的作为而实体上的不为的情况,应视为否定性的作为。如果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的申请不予理睬,超过法定期限而不作出决定,则属于程序上的不为,应作为行政不作为案件处理。从行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区分作为与不作为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它与行政主体所承担的行政职责相对应。
在应对行政行为案件的处理中,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代表,承担着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的行政职责。如果申请符合法定条件,行政机关应予以核准登记、发证、注册;如果不符合法定条件,行政机关应作出不予准许的规定,并说明不准许的理由。可以看出,行政机关接受申请后应及时进行审查,而非直接予以登记、发证、注册。当审查完毕并作出程序意义上的规范的答复时,就已经履行了法定职责。至于不予准许的决定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则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范畴。行政相对人可以根据不服不予准许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不应认为行政机关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因此,从性质上来说,行政不作为属于不作为的范畴。
行政不作为案件可以归纳为颁发许可证、执照的不作为、履行人身、财产保护的不作为以及发放抚恤金的不作为等。根据行政机关职能分工的不同,这三类不作为行政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许可行为、行政确认行为和行政保护行为。根据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积极不作为和消极不作为。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所规定的重大行政处罚内容,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以及行政拘留等。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和程序,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罚,并遵循法定程序,否则该行政处罚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拘留等。同时,还介绍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各类行政处罚的适用情况和特点也有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