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告主体要合格,即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2. 必须有明确的被告。
3. 必须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 起诉要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并向法院递交书面起诉状。
1. 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出起诉。
2. 注意复议前置的情况。对某些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法律规定必须先向作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请求,不服复议决定的,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有些行政行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具体参考相关行政法规。
3. 注意诉讼时效。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时效有以下四项规定:- 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外。
4. 注意被告主体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但如果复议机关维持了原决定,应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以复议机关为被告。
1.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2. 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3. 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4.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5. 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6. 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7. 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 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9.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1. 级别管辖: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一般的行政案件。
2. 地域管辖:-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具体行政行为被复议机关改变,也可以向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 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般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形式提出。如果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不自觉履行,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申请执行的三种情况:-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如划拨款项、处罚等。-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行政裁定的适用范围。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关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行政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诉讼。同时,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侵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