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应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并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
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调解中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应制作调解书并由双方当事人履行。如果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进行调解。
1. 医院的法定义务:在发生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后,医院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 病人的法定权利:病人及其家属可以要求医疗单位进行查处。如果医院方面不积极调查处理,并隐瞒真相,病人及其家属可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寻求帮助。
3. 个体诊所的处理:个体诊所中的医务人员发生的医疗事故或事件,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处理,个体诊所无权自行处理。
4. 保留相关资料: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的医疗单位应妥善保管相关原始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销毁。对于由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留。
5. 尸体解剖:对于死亡原因不明确的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应进行尸体解剖。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内进行,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
医疗事故调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 医患双方自行调解:双方当事人就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达成一致协商意见后,可以签订书面的调解协议书,其中包括双方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概况以及协商确认的赔偿金额等内容。
2. 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主持调解:已确认为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医疗赔偿问题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根据自愿和合法原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计算赔偿金额。如果调解成功,双方将签订调解协议书,并按照协议书的内容履行义务。如果调解不成功,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将不再进行调解。
医疗事故的等级及分级标准,详细列举了一至四级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具体分级标准,包括各等级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不同损害和后果。一级乙等医疗事故造成患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二级丙等医疗事故造成较大器官功能丧失或缺损,生活能自理但存在功能
医疗事故等级划分及其具体标准。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损伤程度,医疗事故被分为一级至四级,并对每一等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同时,文章还列出了不同等级医疗事故的具体情形,如器官缺失、功能障碍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些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医疗事故的定义与鉴定分级标准,阐述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范导致的患者人身损害视为医疗事故,并根据不同损害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医疗事故的鉴定结果与赔偿密切相关,患者可根据鉴定结果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赔偿。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及对应的伤残等级。根据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一级至四级。每一级医疗事故都详细列出了甲等、乙等、丙等的情况,并描述了对应的伤残等级和症状。内容关于器官缺失、功能丧失、医疗依赖以及生活自理程度等方面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