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要求的说明。这包括当事人的身份信息以及他们对鉴定结果的具体要求。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医学会进行的调查材料的详细说明。这些材料包括病历、医疗记录、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三部分是对鉴定过程的详细说明。这包括鉴定人员的资质和程序,以及鉴定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四部分是对医疗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评估。这包括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方面的考量。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五部分是对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评估。这包括对医疗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分析和判断。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六部分是对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的评估。这包括对医疗人员的过失行为在损害后果中所占比例的判断。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七部分是对医疗事故等级的评定。这包括根据损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对医疗事故进行等级划分。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第八部分是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的提供。这包括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方面的专业建议。
如果经鉴定确认为医疗事故,鉴定结论应当包括第四至第八部分的内容。如果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中应当说明理由。
医疗事故鉴定书的格式由中华医学会统一制定,以确保鉴定结论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医疗事故院内处理程序及时限的法律规定,内容包括医务人员报告程序、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时限、科室医疗事故争议的处理程序、医务科的调查和答复程序、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的组成条件以及处理涉及输液、输血等医疗事故的程序。对于处理医疗事故争议中的不当行为也进行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