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鉴定可以不做吗
时间:2023-12-18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可能来自医护一方,亦或是患者及患者家属一方。发生医疗纠纷通常情况下需要进行医疗诉讼,这就涉及到医疗事故鉴定这个概念。它是诉讼的关键证据,但是否必须要进行鉴定呢?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疗事故鉴定的法律意义和受理条件
一、医疗事故鉴定的定义
医疗事故鉴定是指由医学会组织的专家组,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组成,运用医学和法医学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的活动。
二、医疗事故鉴定的必要性
医疗事故鉴定并非强制性的。在医疗事故纠纷中,如果双方愿意协商解决,可以自愿委托医学会或其他组织进行鉴定。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医疗事故案件,具体是否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取决于具体情况或当事人的申请。而人民法院在处理案件时,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是否委托医学会或其他组织进行鉴定。
三、医疗事故鉴定的作用
医疗事故鉴定有以下几个作用:1. 可作为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据;2. 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依据;3. 是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4. 在诉讼中具有证据作用,但并非必然的定案依据。
四、医疗事故鉴定的受理条件
医学会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并应当说明理由。以下情况之一存在时,医学会将不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申请:1. 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2.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了该争议;3. 医疗事故争议已经经过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4. 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除非是司法机关委托的);5. 医生非法行医导致患者身体健康损害;6. 违反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
医疗事故鉴定程序的执行方式。包括共同委托鉴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和法院要求鉴定三种方式。共同委托鉴定由医患双方共同委托当地医学会进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则根据医疗过失行为和当事人要求处理争议来组织;法院要求鉴定则是主审法官在必要时启动鉴定程序。
-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医疗事故鉴定办理时限
医疗事故鉴定的办理时限及相关流程。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提交材料,双方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材料。医学会在接到材料后的45个工作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鉴定流程包括核实身份、宣读纠纷原由、抽签、介绍专家组成员、当事人陈述
-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
-
医疗欺诈的法律界定及构成要件
-
医疗事故索赔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
医疗纠纷答辩状范文:答辩人:______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