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怎样才能更合理?
我们看到了有好心人施以援手,尽自己所能的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很显然,这种帮助作为个人的一种善举,实际上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力量有限,因此也不能有效地排解类似的情况。只有组织性救助才能够提供最大的帮助。医疗保障制度的优势是覆盖性广,但是由于其重点在于普适性的保障,虽然针对大病也有一定的针对性措施,如大病医疗救助,但是却不可能彻底解决类似于纪家的这种极为特殊的情况。这时候就急需要有针对性的社会慈善性组织的介入,尤其是针对特殊病情的专门性慈善基金,与医保制度形成合力。
但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国家的医疗保障机制由于有制度性约束,问题不大。但是专门性的社会慈善基金组织并不多见,原因在于虽然政策上已经放开民间的社会性救助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力量不足,也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权威性和社会声誉,难以应对社会需求,造成了救助上的短板。所以应对的办法,就是通过政策来扶持社会性慈善组织的建立,以分担政府性医疗救助的压力。
医疗救助申请
一、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应当是持有农村五保户供养证、农村低保证 (城市低保证)及优抚对象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
二、办事规程
(一)个人申请。由申请人向村(居)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按规定领取的合作医疗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
(二)村 (居) 民代表会议评议。村(居)委会接到救助对象申请后,召开代表会议对救助对象的申请进行评议,并根据救助对象家庭收入和贫困程度提出具体评议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审核。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在村(居)民代表会议评议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提出救助意见,报县级民政部门。
(四)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对乡镇(街道)上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复审核实,并及时签署审批意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核准其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对不符合享受医疗救助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如果您想将您所面临的医疗救助问题与律师进行专业的分析,您可以通过本网站提供的律师在线咨询服务,详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费用问题。当事人委托鉴定时需支付费用,如确认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支付,否则由当事人支付。鉴定费用根据参与鉴定的医学专家人数和鉴定级别而定。重新鉴定时不得再次收费。具体收费标准为市级鉴定费用2200元或低于此金额,省级鉴定费用则高于
医疗事故赔偿案件的法律程序。首先进行医疗鉴定获得证据,划分责任;接着确认事故等级,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强调了申请时效的重要性,当事人应及时提出处理申请,否则法律不予保护。
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首先,医患双方应协商一致并申请鉴定,可向市医学会或医疗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医学会受理鉴定委托后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交纳费用。随后,医学会从专家名录中选择专家组成鉴定组,并举行鉴定会听取双方陈述及提问环节。最终,专家讨论并出具鉴定报告。
医疗事故的构成条件,包括合法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存在违法或过失行为、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以及违法行为与不良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文章介绍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两种方式、启动程序、鉴定程序和注意事项,以及鉴定结论的效力和再次鉴定的相关规定。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