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医学鉴定在本质和诉讼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医疗事故鉴定主要关注医疗事故的认定,由医学会组织的专家组使用医学和法医学等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涉及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的专门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结论。而医学鉴定主要指伤者在医院进行的各种检查和化验结果,以及损伤和疾病的诊断证明。
在诉讼活动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种诉讼证据,具有独立的证据作用;而医学鉴定则不是诉讼证据,不具备独立的证据作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作为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据,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定依据,也是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法定依据和诉讼中的证据(但不是必然的定案依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医疗损害赔偿的诉讼中作为一种证据,也在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中起关键作用。尽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鉴定结论并不一定是诉讼的证据,需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证据使用,但由于医学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法官往往直接以鉴定结论作为定案的依据。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规定: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再次鉴定工作。在疑难、复杂并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时,中华医学会可以组织技术鉴定工作。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聘请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进入专家库,不受行政区域限制。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专家鉴定组应当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作出鉴定结论,并制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需经过专家鉴定组成员过半数通过,并应当如实记录鉴定过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的调查材料、鉴定过程的说明、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事故索赔的程序与注意事项,包括双方协商、行政处理和诉讼三个方面。行政处理包括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行政复议和医疗行政诉讼程序。诉讼方面,需要注意起诉时留有余地,及时递交证据保全申请、证据目录等,当事人需承担举证责
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医疗鉴定的时间期限及程序。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损起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及时受理和审查,并将相关材料转交给医学会。医学会组织鉴定,当事人对结果有异议可申请再次鉴定。新的
产瘫司法鉴定听证会在维护双方权益方面的作用。听证会为鉴定人、医方和患方提供了见面和平和沟通的平台,患方陈述分娩过程中的情况,医方提供医疗依据,鉴定人进行调查和裁定。通过公平公正的流程,有效解决了医疗纠纷,维护了双方的利益。